“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看過“知否”之后,印象很深的是其中多次出現的一句臺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劉向的《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意思是說真愛孩子的父母,會為他們做長遠的打算。
“知否”劇中幾個主要人物均經歷從小到大十余年的成長和變化,有從柔弱到強大的,有從叛逆、放任到可信賴、敢擔當的,有因為保護摯愛由隱忍退讓到睿智勇敢的,也有因為渴望被肯定和被看重變得不擇手段、陰狠歹毒的。各自的人生道路與命運更迭,均與父母的“計深遠”密不可分。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踏上一個終身的“職業”旅程。對孩子的關注、期待和渴望,是萬千父母努力工作和認真生活的強大動力。“為母則剛”、“為父則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天下父母心,對子女的愛是人世間最長久、最具奉獻精神的情感,盡己所能為孩子的成長創造條件,為孩子的未來盡力儲備、鋪平道路,是中國式父母之愛的常見模式。
然而父母如何為孩子“計深遠”,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人父母者如何理解父母之愛,怎樣表達對孩子的深情與渴望,是能否真正做到“計深遠”的重要前提。
全力奮戰的“二寶”媽媽
朋友小N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和丈夫工作都很忙,一直有爺爺奶奶幫忙,生活才能運轉。
小N的兩個孩子相差四歲,大的讀小學二年級,小的上幼兒園。每次見到她都很忙亂的樣子,沒說上兩句話趕緊跑走了,無外乎是工作之余圍著孩子轉。
假期里終于有時間見面聊天,三個小時,全是在聽她“吐槽”。原本那個重視生活質量,神采奕奕的小N消失殆盡,眼前是一個滿腹牢騷的疲憊中年女性,不覺慨嘆,孩子的確是改變父母的最大力量。
小N的生活跟很多家有二寶的父母一樣,原以為只是多生一個孩子,已經有了豐富的帶娃經驗,還有老人幫忙,問題不會太大,沒想到竟然如此耗費心神。
接送上學,加上各種課外班,還要時不時帶孩子去玩兒,要顧及老人的感受,工作也不能太受牽扯,身心超負荷的日子可想而知。
我問她如此力不從心難道都是因為生了第二個孩子嗎,她想了想說并不是,老大上學以后,才發現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早幾年孩子還小不覺得教育有多難,上學之后才發現除了功課和作業,孩子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無論如何,都要為孩子的將來打算,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成長機會。
小N說周圍的朋友和同事都是如此,希望孩子認真讀書的同時能多才多藝,這樣將來才有競爭力。老大在很多方面起步都晚了,老二要吸取教訓,比老大小時候多上很多課外班。
小N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各自家境都不錯,工作穩定,以前沒算計過錢怎么用,消費很隨心。可是現在絕對不行,一切都要節制。兩個孩子的消費數額驚人,如果不是雙方老人支持,“月光”都不夠。還要為孩子的未來積累資本,攢錢,買房子,搞得捉襟見肘。
最令小N氣憤的是,自己的苦心經營、拼命付出丈夫甚至公婆都不領情。丈夫認為沒有必要給孩子上那么多課,弄得大人孩子疲于奔命。公婆只在乎孫子們的衣食住行,怪她把孩子弄得太累,只要孩子一生病就埋怨她。
小N認為丈夫就是推卸責任,他自己懶惰怕累,都是公婆給慣的。孩子的未來還是要靠她這個當媽的,絕對不能讓步。看著她疲憊的臉上堅定的眼神,不由得深深嘆息,這樣的狀態不知道她能堅持多久。
“計深遠”是父母要為孩子做長遠打算
小N說要為孩子的未來做打算,不能只關注功課,還要培養孩子的才藝,這種想法沒錯,所謂“計深遠”,的確就是要做長遠打算。
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當下,極其在意分數和名次,孩子的一切學習內容和時間都圍繞考試學科,其他的都叫“閑白兒”。如果孩子的學成績好,也許還允許學點兒別的,叫錦上添花。如果成績不好,其他的就是“不學無術”,自然遭到禁止。
小學階段很多父母支持孩子發展才藝,進入初中之后,課業難度增加,中考競爭激烈,很多家庭會終止孩子發展除升學需要之外的興趣愛好。
只要不是考試的科目就別耗費時間精力,孩子的閑暇時間只要不是寫作業、做課外題,就叫“玩兒”,這些觀念也很常見。
很多興趣愛好的確都是玩兒,但是玩兒出大名堂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會學習的孩子其實都很會玩兒,會玩兒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補充能量、消除疲勞的神奇功效。
“玩物喪志”不是“玩兒”本身有問題,而是內容和程度把控不好,本末倒置。
只會學習的孩子也許可以收獲相對好的學習成績,但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以及挫折應對等方面都很可能存在缺欠,遲早會因此付出代價,也許比成績不好的結果更加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