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關于富人和窮人差別的問題,其中有一條回答說:富人越來越富是因為對規則的熟悉;窮人越來越窮是因為他們也許根本觸碰不到規則。再比如網上一位清華畢業生做獵頭工作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每天和這一群高收入者接觸,自卑感可想而知,其實這種自卑不是來自他們的高收入,而是他們對行業的理解,對市場的嗅覺,對整個行業食物鏈的把脈。
對于高效學習,我想同樣有富人和窮人之分,花同樣的時間有人能夠學到更多,有人毫無收獲,這種差距不得不承認。《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扉業這樣介紹作者:讀高中時,我幾乎課下不學習。盡管如此,我還是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畢業了。讀大學時大考之前我一般學習不到兩個小時。不過四年來,我的GPA總分在A和A+之間。在讀完第一部分關于高效學習的策略之后,作者為何如此牛逼的答案已經在我的腦中浮現。也正如那位獵頭清華畢業生所想:那種自卑感不是源于作者取得的成績比自己高,而是作者對大腦認知的理解,對高效的認識,對整個高效學習規則的把握。
所以寫這篇文章,重點并不是總結關于高效學習的方法論,而是結合書中的觀點談談那些學習規則。
如果把如何高效學習比做一個游戲,那么這個游戲的規則我覺著應該從大腦認知、信息獲取和二者的連接阻礙三方面去設置。如何高效學習打贏這場游戲,首先應該去了解游戲怎么玩,也就是這三個游戲規則你知道嗎?接下來分別做介紹:
一、大腦認知
機械地學習類似于搬運知識,把未知的知識試圖復制在自己的大腦里。機械的記憶認為學習就像整理一個大小不一的盒子。一個數學盒子里裝有代數,幾何,微積分小盒子。微積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數盒子和一些公式的應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積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歷史、繪畫、舞蹈的蹤跡。
再比如,一般人的學習模式如下:
1. 訂立學習計劃?,我要在XX年XX月XX日完成XX的學習任務;
2. 實施學習,從頭至尾地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門課程,然后認真做筆記。
3. 回顧和整理
讓后把整理好的筆記放置在一邊想著以后忘記這些知識然后翻出來再認真復習一遍。
其實整個過程中,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載體中的某個確定的知識集合經過一定的消化和組織后搬運到了自己的頭腦中,而學習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乃至困惑,可以暫時擱置起來。
大腦的認知學習并不是整理盒子,而是在編織一張大網。學習者應該在一個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一個豐富的情境中,去探索甚至撞擊那些新接觸到的知識,在經過一系列復雜的交互之后,把這些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摘自采銅的知乎專欄《如何成為高段位學習者1-提問》)什么意思呢?比如在一座城市里以下兩種建筑情況哪種更容易找到呢?第一有數百條道路相連的建筑;第二只有一條小路連接的建筑。很顯然連有數百條馬路的建筑更容易被找到。所以在建立知識結構時,應該在各種知識之間建立盡可能多的聯系,每學習一個新概念都應該主動用那些已經構建的知識去主動撞擊新知識,而不是把新知識孤立地搬運到大腦里。
二、對信息分類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用一種方法處理不同類型的信息是行不通的,為了更為效率的處理信息,所以有必要去認識信息,對信息進行分類,不同的信息交給大腦的對應部分去處理。
學習一個新問題時,首先要判斷信息屬于哪一類?確定信息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決定學習時采用什么技術,以及估計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三、連接阻礙
有時候,你也知道大腦就是這樣思考的,而且你也知道這些知識應該去學習,你也知道有些事必須去做,可為什么就是不想去做呢?這就說明主管行為的并不僅僅是你的“認知”模塊,認知模塊發完話之后自會有更強大的情緒模塊藐視“上級”的決定。劉未鵬在《逃出你的肖申克3-遇見20萬年前的自己》這篇文章中寫到:
我們只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我們的情緒大腦任然停留在20萬年前。然而,我們畢竟擁有所有動物中神經元和突觸數量最多,結構最復雜的新皮層。我們擁有神奇的認識自身的能力,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夠利用情緒系統本身的特點來克服它自身的缺點。
我們做事情難以持之以恒地專注,因為任何一個新鮮刺激的外部信號都足以激活我們強大的情緒大腦,情緒大腦一旦被激活,其神經信號往往輕而易舉地搶占我們的注意力,結果就是我們發現在這個紛繁的世界里很難維護內心的寧靜和專注,于是我們發明各種隔絕干擾的方法來保護我們脆弱的理性大腦,從而能夠讓自己做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喜歡事情往積極方向發展,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者讓被試將手放在冰水中一段時間,有兩個選項可供選擇,一是將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并取出,另一是將手放在非常冷的冰水中60秒,然后再在逐漸變得不那么冰的冷水中放30秒再取出。絕大多數人認為第二種選擇更為不那么痛苦。然而從經歷的“客觀”痛苦上講,很明顯第二種情況下人要受更多的罪。但是那種“情形正在變得越來越好”可以帶來明顯的正面情緒,于是第二種情況下的主觀痛苦要小于第一種情況。而GTD的原理正是如此:通過提供不斷的進展,讓執行者意識到事情正在朝向完成不斷邁進,這種正面趨勢所帶來的積極情感能夠進一步激勵個體把事情執行到底。
總之我們發明各種認知方法來“誘使”或“要挾”我們的情緒大腦同意去執行一件事情:我們向朋友承諾我們要做的事情,于是我們的情緒大腦會迫于信譽受損的壓力而去主動完成這件事情。而加入互助學習小組則本質上是利用大腦的從眾本能和同儕壓力。
最后作者如何克服情緒大腦給出了答案:上帝給了我們一個過了時的原始大腦,但同樣也更新了我們的新皮層,能否不被20萬年前的自己綁架,取決于你是否認識到關于大腦的進化歷史,和能否正確使用你的理性大腦。
以上是我收集資料后總結的三個學習規則,可能有些觀點存在片面或者錯誤,但是學習的目的就在于不斷地探索,不斷用已經的知識去探索撞擊那些未知領域的知識,從而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