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運營研究社
離雙十一倒計時不到12小時
雙十一臨近,各類好物眼花繚亂,商家窮極所能吸引你的荷包。許多人開啟“剁手”模式買買買,興奮之后面對長長的賬單,長吁短嘆。
那么多寶貝促銷,不買心里有點虧,買又怕收不住,沖動與理性一層一層撕扯著你。與往年拼網速不同,今年商家推陳出新各種復雜玩法,定金膨脹、火炬紅包、直降紅包等等。
我不會寫一篇“干貨”羅列出又臭又長的活動規則,然后告訴你怎么操作。在我看來,它不過是省小錢花大錢的障眼法。從內心消除貪欲,需要般若之智的方法。
怎么才能既滿足購物欲,又不會腎疼的度過雙十一?
拒絕囤貨
在遠古的母系社會,女性會將采摘、種植的成果存儲起來以保證部落生活。演化至當代,囤貨成了女人的天性,心情不好囤一點,逢年過節囤一點。雙十一花式大促,心儀的鞋包化妝品全部打折,發揚“艱苦樸素精神”的我們不囤點?
商家正是抓住人們“貪小便宜”的消費心理,接二連三觸發非理性消費,以達到我們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加之“反正早晚都要用”自我麻痹心理,囤貨就成了引起我們超支的重要誘因之一。
買一瓶資生堂紅腰子的價格是 1040 元,買 3 瓶九折優惠,看似多買 2 瓶可以節省 312 元,但請別忽略隱性成本。
以常見的信用卡分期為例,購買 3 瓶紅腰子折扣總價為 2808 元,招行分 12 期利息是 222 元,那么實際節省的費用是 312-222=90 元,看到了嗎,算下來的優惠并沒想象中那么誘惑,同時你還要承擔空間成本、過期或貶值等不可預知的風險。
本來花 1000+,“囤”的一下變成 3000。囤貨的坑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會讓我們忘記購買初衷,選擇看上去更優惠的選擇,從而產生額外消費。
認清誘惑
如今商家為了掏空你的口袋也是越來越走心,少了粗暴的信息轟炸,多了文藝脫俗。仿佛深究過《烏合之眾》,熟讀過《消費者行為學》,玩轉過《引爆點》,無所不能無所不曉。
想象自己,半倚著,休閑地看雜志,偶爾瞥一眼窗外的的綠,呡一口香澀的咖啡,很心動。
買個沙發,整個人都升華了?
買回家后一擺,突兀得很。沒有地毯點綴色調,沒有茶幾平衡間距,更沒有窗外此起彼伏蛙鳴的池塘,美好憧憬瞬間破滅。
穿上這身西裝,一秒變紳士。背也挺了,腰也直了,整個人像塊磁鐵吸引著路上一切雌性。耳邊環繞著美女的尖叫、同事的贊賞,好男人說的就是你!空氣都是自信的味道。
原來帥秘密不是靠臉,而是穿了西裝!
可是真的穿上后....emmmmm....
殘忍的現實證明,長相不行穿啥都 Low,冠希穿老頭衫端盤子都比你帥。
他們利用文案營造幻境,讓你沉寂在美好的幻想中。仿佛擁有了他的產品,就搖身一變為極簡主義者、不甘示弱的成功白領。
但是多少人能成為賣家版的呢?現實中的我們只可能是“買家版”。
更讓人厭惡的,是那種毒雞湯式的文案。
“錢其實不是被你花了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你”
(花錢買吃的,經過腸道消化...請告訴我,錢最后變成了什么陪著你?)
“為什么花錢的人越有錢,越舍不得花錢的人卻越窮”
(我用十幾年實踐,都沒有成功,哪位高人給指點下?)
賣家將我們放置在舒適區的陷阱里,灌輸“花錢等于自立”,“花錢等于追求美滿人生”的錯誤價值觀,使我們心安理得地沉溺于自己的欲望。別中賣家的毒,以消費來定義自我。
價格對比
一件商品,由于渠道、地區以及賣家信譽不同,在不同店鋪售價會出現小幅差異。借助瀏覽器比價插件,可以幫助我們買到最劃算的物品。如果一部手機均價在 1400-1500 元之間,而通過比價發現這家店鋪只賣 800,那么是什么貨色一定心中有數了。
無奸不商,謊稱活動降價是商家一貫使用的小伎倆,更有甚者先抬價后打折,入手比原價還高,這一切都是為了給你制造占便宜的錯覺,引誘你下單。
我們要擦亮眼睛,仔細觀察物品近三個月的價格趨勢,提防沖動購買。老話沒錯“無論北京還南京,買家沒有賣家精”。
從價格走勢圖得知,寶貝宣稱原價¥666,實際近 4 個月一直保持¥332
關于比價工具,一般瀏覽器的購物插件都能找到,雖然五花八門但功能大同小異,就不具體介紹了。
購物清單
你也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只想上網淘一箱酸奶,結果消息提示薯片買一贈一,系統推薦的飲料打折,不知不覺兩三個鐘頭過去,購物車也添加的滿滿當當,直到支付的那一刻才幡然醒悟。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對次要產品缺少判斷能力,搞不清楚“真正需要的”。看到店鋪新人禮、滿減券就抵制不住誘惑。二是缺少思想管理的能力,不會強迫大腦合理進行任務分配。
這時就需要我們做好決策預算,列出購物清單維持大腦中的理性秩序,避免圖便宜購買不需要的物品。
tips:列清單的好處
① 避免額外開支,節約金錢
② 可以產生完成任務的滿足感
③ 不會遺漏需要購買的東西
④ 節省時間成本
雙十一購物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釋放壓力,但更要理性消費,認清“想要”和“需要”,學會斷舍離。畢竟,能來「運營研究社」看這篇文章的你,骨子里終究是個理性上進的好青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