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驚異于自己嘗試新領域時產生的挫敗感。比如讀一些新觀點,新理論,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經歷等等。細細思考,其原因可歸結于急于求成。但其實第一次接觸僅僅相當于“潤筆”,真正的文章還沒開始。
所謂理解,是將外界的知識和自己的知識體系產生聯系,不管周圍的環境怎么變化,人也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人對某一部分知識產生了這樣的信念,就算是真正理解了。理解需要不斷重復,需要過程中不停地思考,需要新的經歷填充才能達到。而不僅僅是靠讀一遍。
有時第一遍讀會產生一些印象,想回去求證時再讀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這種印象就消失了,而是會稍稍偏離,轉為另一種更清晰的印象,一步步接近作者的本意。
同時,大腦也需要時間和空間整理新知識。最新研究表明,對于復雜的問題,睡眠有助于大腦產生創新的解決辦法。所以不妨放輕松,讓大腦充分休息,理解起新知識也事半功倍。
反觀今天的人們。各種叮叮當當的推送猝不及防的映入眼簾,激起好奇心或者某種蠢蠢欲動的欲望,于是就點進去,讀過一遍,發表些意見,就退出。那篇文章從此消失在茫茫文字海中??梢哉f每天的閱讀量也不小了,可它為人們留下了什么?其實并不多。有時僅僅是一個結論式的標題,有時是一些surprising detail,中間層層遞進的論述反而來不及吸收。也許是因為結論讓某些人群拍手稱快,也許是因為領域陌生沒有涉獵,往往重復最多的詞和句得以被記住,而忽略了理解的過程。匆忙之下,理解少了,思考少了,多了的也許就是妥協;有些人對于狂轟濫炸似的觀點,似乎少了些抵抗力。假如對一些別有用心的營銷號妥協,不知道妥協的人們最后會不會變成被操縱的木偶。
“潤筆”并不代表全部啊。
僅僅是第一印象,怎么就通達到看破人世了呢?而這第一印象里,又包含了多少匆匆掠過而未經考證的邏輯?放棄思考,任不安全的觀點進入自己的大腦,這樣真的心安理得嗎?
如果真理這么輕易就能批量生產,那么如此廉價的真理,其價值恐怕只能配上它的粗暴程度吧。
有很多人,他們害怕自己的世界觀被打破,卻不會自己發出聲音抗衡。于是他們縮在殼子里,躲在屏幕后,指望別人沖鋒陷陣,自己卻不用對自己說的話做的事負責任。有人站出來講出了他們的心里話,他們就成了那些人的追隨者。他們生活在自己構造的世界里,尋求認同和溫暖,卻不愿意睜開眼看看世界真實的樣子。他們簡單粗暴地判定那些替他們發聲的人是自己的陣營,其他所有反對的,哪怕理性分析都是敵人。為什么一個意見領袖倒了,會有另一個取代他?當失去了庇護所,當被認同和溫暖掩蓋的不安全感暴露,當他們發現自己仍舊不愿與對立觀點抗衡,庇護所就成了一種需求。呵!也許這些人只是希望有一個什么東西保護自己的世界不被現實碾碎吧?他們就像落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續了這一秒,可是總有一天會跌倒。這個世界里有多少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們的主人們中有多少心智還像個小孩。
試問這樣的人,怎么進步?
試問這樣的人生,能有多少領悟?
他們可悲啊,到最后為之奮斗的,不是豐富自己服務社會,竟然是自己那點可憐的不安全感。
他們真的需要意見領袖嗎?不是的。在第一個領袖出現之前,他們過著平靜的人生。
意見領袖真的給了他們意見嗎?不是的。他們想要的實際上是與大多數人為伍的安全感和認同感。
其中所謂的意見,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這樣的人生才叫輕于鴻毛。
“正己才能正人正世;不修身不正己而去正人正世者,無一不是盜名欺世。”
——陳忠實《白鹿原》
p.s. 大腦還沒來得及接受這些信息就被推著走向下一步邏輯,也許可憐的它正在不知所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