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介的,不是文學類圖書了,而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蔣勛先生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
彩色印刷,320面的篇幅,拿在手上,是一種意料之中的厚重感,以及莫名的安全感。而且最特別的是,這本書,采用的是線條裝訂的方式,很符合小文青的審美。
編輯推介語便是這本書全部內容的梗概,我看了幾遍,覺得自己概括的,并沒有它表達的出色,所以,便盜來一用:
“以時間為緯線,以各個流派的藝術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為經線,回到歷史現場,從史前時期的一把燧石手斧開始,圍繞地中海這一世界西方美術的血脈初源,帶你一路走過神秘的埃及、偉大的希臘、光榮的羅馬……直到輝煌的印象派及光怪陸離的現當代藝術。或作正面解讀,或挖背后的故事,數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來。
蔣勛先生用柔美、親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術史”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我們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美”的觀念、材料、技法,省思人類共同“美”的向往與創造。”
雖然整本書看起來塊頭很大,但是書里,介紹的文字其實不多,多的是各個流派的代表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問過度娘,這本書在大陸并非首次出版,早在2004年的時候,湖南美術出版社就曾引進出版過。
而到了2010年,出版方又對原書進行過一次增訂改版。現在市面上流行的版本,是在2010年版本基礎上再次進行修訂而成的。主要是替換增補了一些重要的圖片;同時,為了使讀者可以更好、更便捷地欣賞西方名畫,出版方在印刷上使用了日本進口超感紙,搭配鎖線裸書脊的裝幀,以便將圖片效果最大化呈現。
不得不說,確實是業界良心了。至少我個人的閱讀體驗就非常好。
大概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修讀過美術鑒賞之類的課程,學校安排的也好,或者家長報的興趣班也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顯得尤為重要。
美術,說到底,就是教我們學會欣賞身邊的“美”。就像羅丹說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多讀一些書,多看一些出色的藝術作品,比如雕塑、比如繪畫、比如建筑等等,學會知其美以及知其何以美!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至少在我看來比玩手機有意義許多。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這本書,寫的非常通俗,各個時代的藝術流派,各個藝術流派的代表藝術家,以及各種藝術風格,可謂一目了然。即便是門外漢,也能夠看出一些屬于自己的感受。畢竟是一本科普讀物,所以,在向普羅大眾普及知識這方面的作用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你閱讀過這本書,那么就會知道美術史上很多很特別的藝術流派和里程碑式的藝術風格。
比如“肉身自覺,肯定世俗繁華與感官享樂,融入基督性靈生活,追求精神升華”的文藝復興全盛時代;
比如“比意大利更多了一點幻想,一點感性的神秘與浪漫,一點現世欲望逸樂的留檔,一點色彩的炫耀”的威尼斯畫派;
比如“不滿足于文藝復興太過均衡、和諧的古典風格,追求更多肢體動作上的變化,夸大情緒的反應,使人物的身體產生更多律動感,也產生更多表情”的矯飾主義;
比如“喜好繁復的裝飾、金色的華麗,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追求強烈的律動感,善于營造堆砌之美”的巴洛克風格;
比如……
人生在世,總要活到老,學到老嘛。技多不壓身,多掌握一些知識,多了解一些屬于自己盲區里的未知,就能減少一些無知。再加上,這本書閱讀起來十分輕松快樂。圖片很多,紙質順滑,配以少量的解說文字,排版時,還注意使用疏朗的字距,就像博物館導游一樣,認真耐心地解說每一幅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時代價值,看書的過程,就像親臨歷史現場,享受一場絕對的視覺盛宴。
如果你也想了解一些關于世界美術的發展狀況,提高自己對“美”的鑒賞分析能力的話,那么可以考慮讀讀這本書。不會占用你太多時間,但絕對會讓你有一些愉悅的感覺。祝好,我是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