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親近哲理詩,源于兩年前芙蓉區語文崗培班的一次說課。猶記得那次講完后,教研員李老師找到我:這個設計你上過嗎?得到我的否定答復后,她建議我,有機會可以上一上。
得到李老師的肯定,我心里滿是甜蜜。回家路上,忍不住打電話向同事傾訴我的興奮與激動。
時隔兩年,冥冥中似乎有個機會就一直擺在那里。
昨天下午學校接到區教育局常規視導的通知,我被點名上課,而且是上群文閱讀課。
群文閱讀課不同于單篇課文教學,需要選擇有價值的議題,并圍繞議題群一組文章,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等,達成共識。相比單篇教學,群文閱讀更有挑戰性。
我帶的六年級,只有三十天就要畢業,新課已經上完,目前正在進行詩歌部分的全面復習。群文閱讀課原本每周一節,可為畢業考試準備計,我好久沒有正兒八經上過這門課了。更多地,我是把群文閱讀的理念滲入日常的語文教學之中。
是的,我能列出很多不宜上群文閱讀的理由,但這都是以我的課堂我做主為前提的。而現在,知曉被點中上課的那一刻,著實有點犯暈,很久腦袋都是一片空白。
上什么?著實猶豫了好久。最終,哲理詩,如幽暗中的一道亮光閃現。就是它了!這可否看做是天意?
有了之前的基礎,課的思路很快就敲定了。
由復習《題西林壁》引入,首先比較《望廬山瀑布》與《題西林壁》,得出哲理詩的概念。課的重點部分為群文閱讀,通過一組詩,學生自讀、小組合作,利用表格梳理,對比發現,從而領悟哲理詩之理趣;又經由聯系生活實際、質疑品析的方式,深入感受哲理詩之妙處,并初步獲得品詩悟理的方法。最后設計一個讓學生談自己最喜歡的詩句環節,布置小練筆,把自己最有感觸的哲理詩摘錄下來,加上幾句話,寄語好友、自己或老師。
思路定了,心也定了,便抓緊時間寫教學設計、做課件,整理和打印學生閱讀材料、學習單——這些都是細致活。不知不覺,已是晚上近十二點。教學樓早已漆黑一片。
二
這節課安排在今天第一節。
四十分鐘仿佛彈指一揮間。冷靜下來,雖無法回放課堂上的每一個瞬間,但也有些感受,趁熱記下來,以免遺忘。
這堂課,自我評價,有一得一失一遺憾。
一得:昨日備課,有一絲擔心,哲理詩對于孩子而言,是否難了一點?是否趣味性不夠?可因為時間有限,我顧不上這兩個問題,只一心把思路理清,先過好自己這關。至于效果,只能在課堂中見機行事,或是在嘗試之后總結得失了。抱著這樣的想法,我便心無掛礙。
今日試課,果然學生有幾次精神不振。一次是開課。一次在課中,學生在提問后冷場,或許緊張,或許畏難,或許二者均有。相對其他兄弟班,我班學生整體心智較為稚嫩,思考力也較為薄弱,對于他們而言,哲理詩或許真有難度。而群文閱讀課,對學生的思維參與本就要求較高,基于以上種種,今天課堂上學生放開不夠,但總體效果還是令我滿意的。
畢竟是自己班上的學生,我能在課堂上感受到他們的緊張,他們的顧慮,于是,我自己盡可能放松,盡可能在肢體語言、口頭表達上貼近他們,并時不時鼓勵肯定。慢慢地,學生放松些了,舉手發言地多一些了。課堂也慢慢漸入佳境。在聊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時,我問道可否有問題,學生馬上說到為什么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中沒有一處寫到書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哲理詩的理趣就在于寓理于事、寓理于物,這正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怎么讓學生明了這中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感知到哲理詩的不同尋常之處呢?經由這個問題,學生能夠發現朱熹在詩中是借池塘的源頭活水,來抒發讀書的感受,因此,詩中明寫池塘(物),實際上是闡發讀書學問的道理(理),所以標題乃“觀書有感”。“那為什么不直接闡明道理呢?”我反問。學生不能回答。停頓了一下,我以自己為例,老師每天跟你們都會說一些讀書做學問的道理,比如:今天回家要課外閱讀哦,明天要完成閱讀卡之類,相比朱熹老先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種方式?學生紛紛小聲回答:朱熹。“哈哈,看來我要轉變我的教育方法了!不過,相信今天你們會好好記住朱熹老先生所說的。來,再一起讀讀吧。”如此,哲理詩寓理于物的“理趣”學生自然就領會了。
整堂課,有一部分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在自學、圈畫環節,人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小組合作部分,幾乎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內容。看得出,只要學生真正投入思考,哲理詩的獨特趣味他們是可以感受到的。試呈現幾個小組合作的成果。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孩子的一些語言很有意思。比如《登鸛雀樓》的“更上一層樓”句,學生直接得出“站得高,看得遠”;有的品悟到努力的意思,表述卻很直白,如:“若想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你就要更加努力往上爬。”“一枝紅杏出墻來”句,則有多種解讀,如:
“獨特的事物總會被發現。”(說明你也很獨特。)
“是金子總會發光!”(有道理!)
“有些東西是無法掩蓋的。”(什么意思?有些東西是指?)
“說明具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封鎖不住的”(此為正解!)
“紙是包不住火的”(隱含貶義,不妥)
可以看得出來,孩子們是能夠領悟哲理詩所蘊含的道理的。他們的語言雖然稚嫩,表達也有些不當,但孩子心里是大致明白的。
正如聽課領導所言,不排除有些學生聽不懂,但他們今天感受了,哲理詩會在他們心里種下種子,將來某個時候,如同反芻般,這些沉積下去的東西會重新浮上來,再次開啟他們的心智,激活他們的思維,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影響。感謝聽課領導的包容與鼓勵,但我內心里還是有一個小小聲音告訴自己:事實或許確實是這樣。以前我會因此為學生也是為自己開脫,然后心安理得。現在我是不是應該再往前面走一點,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改善這種情況呢?
這便是這一課的“失”。
如前文所敘,哲理詩中的“哲理”雖然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但學生經由閱讀、思考是可以領悟和理解哲理詩的“理趣”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和領悟。我的這堂課主要通過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比較異同的方式,經由一組詩,發現哲理詩的共性:寓情于理,以象(景、物)興理,以事促理。這個思路并沒有問題,問題是這些方式是否能真正貼近學生。有人說,“哲理詩”遇見兒童這個“詩性的哲學家”,必須牢牢抓住三個關鍵詞:詩、哲理、兒童。(陸萍:古典哲理詩教學策略,語文教學通訊,2011.11)詩可以“興”,理需要“悟”,或許,在哲理詩的教學中,有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但這些都離不開兒童的情感體驗。在我這堂課中,如果能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具體情境和生活感悟來談詩句的體會,或許會更有針對性。比如你有過和詩人類似的心理感受嗎?當你做一道應用題百思不得其解,正為此懊惱時;當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覺無路可走,打算放棄時;比如畢業在即,你會選擇哪句詩來勉勵同學,并希望他(她)學業進步?又比如如果讓你選擇一首貼在書桌上作為座右銘,你會選取哪一首,為什么?……這樣的問題情境,或許更貼近學生,更能調動他們的生活閱歷,激發表達的欲望。
遺憾的是,課的前一部分時間耗費太多,使得后面部分的展開較為倉促,即算是有心讓學生多談,也時間有限。至于原設計中讓學生寫明信片,只能留作課后作業了。
這是部分學生寫的明信片:
三
和同事聊到語文課,有老師慨嘆:比起科學課和心理課來,語文課還是比較死板,不好玩。
雖然不完全贊同,但也不得不承認,她說的有一定道理。
語文課的僵化已經成為事實。但其實語文老師也不想這樣。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局面?語文課可不可以更好玩一點?要承認,孩子的興趣很重要。如果孩子不喜歡,語文老師付出再多,意義也是有限的。
難道語文老師就比其他學科的老師死板僵硬一些嗎?
作為一個既教過科學也教過思品(心理)的老師,我是斷然不能承認的。
不過,身在語文老師隊伍里,我也有一種擔憂,生怕自己也感染上某種語文病。
所以,要時時對學生的反應敏感。
這課,如果下次還有機會,我是不是可以上得更有意思一些呢?
或者,不僅僅是這堂課,在以后的每一堂語文課,每一次語文活動中,是否可以尋求一條別樣的道路,讓語文既豐富,又好玩,還深厚?
在蔣軍晶等老師的群文閱讀課堂上,我看到了這樣的嘗試,比如“武松打虎”,比如“創世神話”,很喜歡,也心向往之。
當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