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開篇,講的是三家分晉的故事:
春秋末年,智、趙、韓、魏四家大夫把持了曾經稱霸中原的晉國,其中,以智家勢力最大。到智宣子的兒子智襄子(智瑤)繼位當政,智家更是風頭一時無兩。智瑤長相俊朗,而且擅長射箭、駕車,能說能寫,勇猛果斷,才藝超群,可以說是有能力又有野心。要說唯一的缺點,恐怕就是“缺德”。打個比方,一次他同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就故意戲弄韓康子,還羞辱了對方的國相段規。家臣勸他不要如此給自己惹禍。智瑤卻洋洋得意地說:“他們的生死禍福都取決于我。我不找他們麻煩就是了,還有人敢興風作浪?”實在狂妄寡義。
? ? ? ?如此狂妄的智瑤不滿足于口頭欺辱別人,提出讓韓康子割地給自己。韓康子本來想不給。段規勸他:“不如給。智瑤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會向別人索要;別人不給,他必定向人動武用兵,這樣我們就可以免于禍患而伺機行動了。”韓康子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便派了使臣給智瑤送上領地。智瑤高興昏了頭,又如法炮制魏桓子,再次得逞。豈知,禍機已經深深潛伏,亂象就在他的“無敵”之境中醞釀。終于,當得意忘形的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土地,趙襄子反抗了。反抗的結局是:趙襄子輕松策反了跟智瑤一起來圍攻自己的魏桓子和韓康子,聯合韓、魏兩軍,大敗智瑤之軍,殺了智瑤,盡誅智氏族人,瓜分智氏土地,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帷幕。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家分晉”這一事件,曾讓無數的后世主政者們掩卷思索、以為鏡鑒,今天讀來也早已是“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然而,拋開韓康子、魏桓子等人以“驕兵之計”引誘智瑤放縱欲望,自釀其禍不提。智瑤的失敗,難道不是自以為沒有“對手”導致的嗎?
對手越強大,危機感越充足,越能使人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越能成就真本事。沒有“對手”有時其實比對手強大更可怕。如果周圍只有點贊之聲和曲意逢迎,我們就該自我警惕了。跳出戰爭的極端語境,我們尋常人的生活中,好對手是值得尊敬的。好對手讓我們知道不足和短板,讓我們避免驕傲和浮躁,讓我們更準確的找到努力方向。當然,這里有個前提,我們自己也要是對手眼里的“好對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