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紫砂壺燒成的方法有多種,有一些還是以煤窯為主,以前燒制的方法也有其獨特的特點,也被認為是最有作用的燒成方法,像是龍窯、倒焰窯等,很多壺友對倒焰窯不是很懂,我就收集一些資料來給大家說說倒焰窯。
所謂倒焰窯,是一種間歇式窯爐,它的名稱是因為火焰活動情況而獲得的。無論是倒焰式圓窯或方窯,燃料燃燒所產生的火焰都從燃料室的噴火口上行至窯頂,因為窯頂是密封的,火焰不能繼承上升,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被煙囪的抽力拉向下行,經匣缽柱的間隙,自窯底吸火孔進支煙道、主煙道,最后由煙囪排出。在長期的出產、糊口實踐中,人們早就發現了“火焰向上”這一現象,由于熱氣體重度輕,老是浮在上面的,這樣,就使人們習慣地把火焰由下向上活動看作“順”,而把火焰由上而下活動看作“倒”。因為倒焰窯中的火焰在其活動過程中有一段路程是從上到下的,故稱為“倒焰窯”。
在舊式的窯爐中,倒焰窯不管在結構或者操縱上都是較為完善的一種窯爐。它的最大的長處有兩個:一個是這對制品加熱比較充分、平均。火焰從燃燒室的噴火口出來后,在上行至窯頂的途中,通過對流、輻射的方式把熱量傳給制品,火焰到達窯頂時,又對頂部制品進行加熱,然后折向下行;在下行途中,火焰又對流、輻射的方式對制品進行一次較為全面、充分的加熱。火焰在這個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活動過程中,就使上、中、下部產品全面地被加熱,加之燃燒室沿窯墻平均分布,就造成一個四面八方都有火來的局面。制品也就在這樣一片熾熱的火海之中。煅燒成為陶瓷器皿。同時,火焰在由上往下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把熱量傳給制品,本身的溫度逐漸降低,重度逐漸變大,愈易沉向窯底,在靠近窯門、窯墻的地方,因為散熱較大,火焰溫度比窯中央低,因而重度較大,輕易下沉,別的溫度較高的火焰又來增補,這樣,就使這些地方火焰的流速較快,流量較多,供應的熱量也相應增多,這就部門地補償了這些部位散熱的損失,從而減少了水平溫差。倒焰窯的另一個長處就是它對制品的適應性很強。因為它是間歇式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制品來改變燒成軌制,這一點對地道窯來說,就不大輕易。
倒焰窯的主要缺點在于:一是因為裝窯、出窯等操縱均在窯內進行,因而勞動強度較大;二是熱量損耗較大,火焰自窯頂下行后,即經煙道、煙囪排出,煙氣溫度很高(1000℃左右),這是由倒焰窯的結構所決定了的,否則,下部產品就燒不熟。此外,因為它是間歇式窯爐,因而余熱利用較為難題,窯體本身積蓄熱損失也很大;三是操縱控制不易,需要技術純熟的燒窯工人進行操縱。因為這些原因,舊式的倒焰窯正有逐步被地道窯所代替。
20世紀50年代,宜興的倒焰窯不斷發展,矩形倒焰窯適合裝大型產品,圓形倒焰窯適合裝中小型坯件,其容量均在20~120立方米之間,以100立方米最為普遍。對于某些厚大、異形或其他小批量的產品,倒焰窯仍是比較相宜的,這也是它目前沒有完全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