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的國慶長假,難得有幾天的閑暇,正好兒子兒媳還有孫女也回來了,我們一家五口(我和老伴)自駕,10月3日,從晉西北河曲縣沙畔上高速,跨越晉蒙黃河大橋,奔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而去。
? ? ? ? 異域風情
? ? ?晉蒙黃河大橋竣工兩三年了,一直沒有體驗一下,跨河穿云的感覺,今天終于如愿。然而感覺卻截然不同,高速公路兩邊,高高的安全護欄阻擋著我們的視線,全然沒有穿云跨河的那種感覺,遠不如在橋的遠處看到的那么雄偉壯觀,真是“不識大橋真面目,只緣身在此橋中”。沿路走來,馬柵、大圐圙梁、納林、沙圪堵、康巴什......看著這些奇怪的地名就感覺這一方水土與中原文化的差別,加之一到內蒙的地界,無論商場飯店,還是路標、油站,所有的門牌標識都是用的蒙、漢兩種文字。那蒙文;有的像高傲的馬頭,有的像豎起的馬鬃,有的像追風的馬尾,有的像扭著的馬鞭,還有的像馬背上扯著大風的列列戰旗......總而言之,它們都有著與馬扯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要不然怎么說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孫女蟲兒疑惑的問我們:“她們這個國家怎么字都這個樣子”?爸媽告訴她:這不是另一個國家,是咱們國家的一個少數民族,她們的文字和咱們的漢字不一樣。
過兩天就是寒露節氣了,寒露之際的高原野草已經枯黃,遮不住地表裸露的荒涼,偶有一絲新綠,像是人工栽植的松柏,頑強的散發出一點綠色,抗爭者自然環境的惡劣,抗爭著季節的更替,抗爭者風沙的撕扯。感覺完全是?一片異域風情,難道這就是那首河曲民謠里唱到的走西口路上:北風在低沉的呼喊,前面是黃沙慢慢,遠處傳來野狼的長嘆,飄零的樹葉在空中打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突然在我腦海浮現。鄂爾多斯高原用它特有的荒涼在為我們講述著這片土地悠遠厚重的歷史,滄海桑田的變遷。
昔日的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已經看不到駝隊留下的腳印,也聽不到駝鈴悅耳的聲音,變成了腳下寬敞平坦的榮烏高速,通往西域,通往亞歐大陸。
?成吉思汗陵
我們的第一站直奔成吉思汗園陵,其實,這里并不是成吉思汗下葬的地方,僅僅是一個衣冠墓,就像韶山的毛主席園陵一樣。導游的蒙古族姑娘介紹著成吉思汗的生平:他的蒙古族名字叫鐵木真,九歲喪父,童年悲慘凄涼,16歲開始帶兵打仗,善謀略,能吃苦,作戰勇猛。35歲的時候,統一了蒙古各部落,帶領蒙古騎兵長驅直入,開疆擴土,形成了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上疆域面積最大的蒙古帝國。宏圖偉業,空前絕后,迄今為止,800多年過去了,人們還象神一樣的供著他,傳承著他英勇不屈的精神,把他尊稱為”一代天驕’’!
關于成陵的傳說是這樣的:當年,鐵木真帶領他的蒙古騎兵長途奔襲,路過鄂爾多斯高原的時候,發現這里地域開闊,草肥水美,風景秀麗,迷人的景色讓他沉醉,留連忘返,一不留神,馬鞭掉落。戎馬一生,他馬不離身,鞭不離手,這是他一生絕無僅有的一回,當時他感慨萬千,對身邊的將士說:將來他歸天后,一定要把他安葬在這里。若干年后,大汗歸天,運送靈柩回元大都,路過這個地方,突然,靈車陷入泥沼,怎么拽都拽不出來,隨靈的將士們突然想起了當年大汗在這個地方說過的話。原來大汗還留戀著這個地方,于是就給他修了一座衣冠墓,命名成吉思汗園陵......
歷史已經遠去,傳說依舊相傳。目前的園陵是1973年政府為了傳承他的精神,銘記那段輝煌的歷史,重新修建了這座園陵。
走進園陵,‘氣勢宏大’,這個詞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園陵坐北朝南,前面有一個寬闊的廣場,漢白玉的牌樓,高端大氣的鑲嵌在園陵的門前,拾階而上,每一組臺階都是九級,用這個最大的陽數,象征著大汗無與倫比的高貴與尊嚴,一尊銅像,騰空而起: 一匹戰馬,用滾圓的馬背承載著這位傳世英雄的豪氣與威風,他的拿馬鞭的手是空著的,金馬鞭掉落在銅像座下面的銅柱之間,以此來講述著前面傳說中的那個故事。園陵的建筑風格是純粹的蒙古族風格,象蒙古包一樣,圓形的頂上面彩繪著金色的飛龍,下面陳列著許多蒙古族古代的什物,每一個大廳的正面高高的位置上,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光輝事跡的縮影。有銅塑,有文字,精美的壁畫,講述著他和他的將士們曾經浴血奮戰的故事,整個大殿金碧輝煌,高端典雅。
正殿的旁邊有一個叫‘常明圣燈大殿’的建筑,比較吸引人的眼球,人們進進出出,熙熙攘攘。這個建筑里邊的故事是說成吉思汗歸天后,守陵人點燃了象征成吉思汗精神的長明圣燈,他們世代踐行著當初的諾言,表達對大汗的忠誠與敬仰,八百年來,朝代更迭,戰亂如洪,即使是躲避戰亂各處遷徙時,他們也依然保持著圣燈的長明不息,可以想象,在風沙漫天,雨雪侵襲的遷徙之路,他們經歷了多少磨難,甚至損命中途,卻保全了這永恒的照耀。這個故事讓我想起我們時下一句最閃亮的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明圣燈象征著一種精神,一種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精神。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都應該學習守陵人的忠誠與擔當,踐行黨的諾言。
午后的暖陽,照耀這片圣潔的土地,置身于這片天高地遠,地勢開闊的高原,頓感我們是如此的渺小,邁著留戀的腳步,準備離開這片圣土。回眸一望,園陵除了金色的輝煌,便是青青的藍與純潔的白,藍與白是蒙古族的主色調,象征著藍天與白云,表達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對自由的向往,也詮釋了他們寬廣的胸懷與純潔的心靈。
? 康巴什
離開成陵我們向康巴什方向進發,走到一片更加寬廣開闊的地界。昂首望去,在一眼望不到邊的蒼蒼茫茫間有一些豪氣十足的建筑,散發著尊貴與威嚴,走近了,看見一塊標識牌上寫著。‘蒙古源流’幾個字,旁邊還有一個工程平面圖,配有簡單的文字說明。我們匆匆的走過,文字的內容好像是要仿造一座蒙古帝國的都城,再現蒙古族曾經的輝煌。因為剛剛動工,還不能看到一個雛形,所以我們也就沒有駐腳,走馬觀花的看了一眼。但我們可以想象,有一天都城竣工落成,那將又是一個何等雄偉壯觀的景觀。
飛馳的車輪丈量不出高原的遼闊,徜徉在蒼茫天地間,心情都覺得敞亮,沐浴著夕陽的斜照,我們來到了康巴什。在導航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了預定好的賓館:悅庭主題酒店。酒店的格局是里外套間,充滿家庭親情的那種風格。前臺的服務員告訴我們,房間正在打掃收拾,還得等一會兒。我們合計著利用這段時間正好去一趟康鎮。從康巴什去康鎮約二十分鐘,十個紅綠燈,到了康鎮已經上燈,古城的燈火已經迫不及待的在彰顯自己迷人的魅力,純一色的仿古建筑,從城門到庭院到街道到商鋪完全是仿古的建筑。其中有一項服務是憑門票,享受免費穿古裝游,然而天不作美,西伯利亞吹來的冷風肆無忌憚的狂奔在古鎮的大街小巷的每個角落,冷的人無心換裝,也因為風大寒冷,原定的演出也被迫取消,零零星星的游人也都躲到家里去御寒。我們信步走到西安庭,這些用各個地方命名的庭院,初衷是想要在這個平臺上展示各個地域的特產,美食。但也許是炒作的成分太濃,更主要的是來的季節不對,所以各個庭院都門廳冷落,門可羅雀。我們進門的西安庭也一樣,冷冷清清,沒有幾個食客。這種庭院是封閉的,進門的第一感覺是沒有嗖嗖的北風吹得那種寒冷了,我們選擇了在這里用餐其實主要是為了驅寒,中午在阿鎮的蒙古族飯店吃的“燉風干豬排”還在肚里翻騰。我要了一碗餛燉,不是為了碗里的內容,而是喜歡那熱氣騰騰的溫暖,兒子要了一個油潑面,小妍(兒媳)要的酸辣粉,還要了一只現烤的燒雞,還在吱吱的冒油,蟲兒和奶奶要了一個涼粉還是爆炒的,還有一些熱的小吃總而言之,每一份飯里都要了有高溫中漂浮在上面的紅紅的辣椒油,無論從味覺上還是視覺上都是暖色調,飯后最明顯的感覺是:終于有了點溫暖的感覺,晚飯后,游覽的興致被寒冷的夜風吹的一掃而光,驅車打道回府。一路上我們感慨來的季節錯了,假如是赤日炎炎的盛夏,‘關內’酷暑難熬,而這里卻是高原兮兮的涼風吹拂著,靜看滿天繁星,品鑒民間美食,觀賞民族歌舞,那會是何等爽心悅目,美妙神怡的一種感覺。
酒店的溫暖,讓我們一進門就忘卻了外面寒冷的世界,服務員告訴我們前半個月就已經統一供暖了,讓我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在咱們河曲,乃至整個山西,供暖差不多還要等一個月,而他們前半個月已經供暖了,我不知道這是有錢就那么任性,還是緯度位置的關系,還是少數民族政策的優越。總而言之,我想說,鄂爾多斯的人民,你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你們不愧是一代天驕的子民。
其實更讓我們覺得物超所值的還不是酒店的溫暖而是他的寬敞。里外套間實用面積70多平米,室內高度有閣樓那么高,里外兩只大床,兩個寬敞的衛生間,空間什物無不顯示出一種任性,與香港的低矮小平米房間比,這簡直就是一片住宿領域的大草原。關鍵是寬敞還不貴,五個人住宿,400多塊錢,還免費早餐。他的實惠讓人萌生了不去外面轉了,多住一會兒,再多住一會兒的‘邪念’。聽說康巴仕美食一條街的飯菜也是好吃而且不貴,心動不如行動,建議你們也三五好友,結隊成群來鄂爾多斯高原,來康巴什旅游觀光,品鑒美食。
夜靜靜的沒有一點嘈雜的聲音,連同傍晚那呼呼的北風也停止了,好像就怕打擾了人們的睡眠。清晨手機的鈴聲把我從嬰兒般的睡眠中驚醒。是老家的村民打來的,和我說所有的莊稼被全凍死了,需要向上級匯報災情,就是昨夜那一股襲擾鄂爾多斯高原的冷空氣干的。
????上報了災情,早飯后收拾好行裝,已經九點多了,我們下樓去一睹康巴什的芳容。不知道是因為降溫的緣故,還是國慶放假的原因,寬敞的大街上,行人寥寥無幾。敬業的店主慢悠悠的準備去開門,而懶散的顧客還在床上伸著懶腰,與床上的被褥做難舍難分的告別。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慢生活”?我突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請放慢腳步,靜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上海的馬路上,人們行色匆匆的步履;香港的街頭,市民你追我趕的身影,究竟哪一個才是生活的真諦?
康巴什的街道是寬敞的,干凈的,綠色的,順暢的,舒適的。十層以上的樓房很少,大部分是五層六層,而且樓距遠,不論是商場、酒店還是行政事業單位,每一個建筑、門店的懷前,都有一片綠地,花草樹木,錯落有致,上下班的人們行走在這樣的紅花綠海中間,心情是愉悅的。人們形容南方人的精明:說人家機靈的眼睛里會說話。而康巴什人民的眼神是從容的,自信的,豪氣的,幸福的。大都市的樓房,像高聳的樹林一樣,直插云霄,一樓彰目不見天日。還記得我寫《重慶游記》的時候,形容重慶的高樓:肩并著肩,面對著面,背靠著背,臉貼著臉,因山勢而建,拾級而上,高低有別,錯落有致,就像大型會議后照的集體合影......。而康巴什的市容卻像草原上散落著一些璀璨的珍珠,令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
康巴什,我贊美你——鑲嵌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依依惜別之際,我突然又想起了一個景點:烏蘭木龍湖,昨天路過的時候像曇花一現,在我的眼角一瞬即逝,可是她的秀麗、高貴、典雅、圣潔已經深深的印刻在了我的心里,時間實在是太緊了,下次一定擠出時間來看你!
?伊克昭敖包
離開康巴什一路向東沒多遠,就到了伊克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木、石、土堆,是人工堆成的。原來是在這遼闊的草原上,人們用石頭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標志,后來逐步演變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禱豐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伊克昭敖包:2015年6月15日舉行了熬包尚安置(壓寶)儀式。90歲高齡的北京雍和宮原住持嘉木揚圖布丹大師及其弟子沙日特莫圖廟嘉木斯仁扎布沙布榮,公尼召趙云大師,鄂爾多斯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查汗敖包廟朝格吉拉住持等宗教界大師親臨現場并主持了儀式。
同年9月15,舉行了伊克昭敖包開光大典,伊克昭敖包以鄂爾多斯敖包為造型設計理念,體現出鄂爾多斯敖包獨特的文化個性,將蒙古族最高精神寄托與地域最高點相融合,文化與空間相互提升,成為康巴什精神與空間至高之處。伊克昭敖包,上承長天生,下啟眾生原,貫通天地,惠及草原,恩澤眾生,是草原人民祈禱國泰民安,萬世永續的圣地
?????敖包的頂端擎天樹立著一桿金色的蘇魯錠(蒙語)類似我們印象中的長矛,又比我們的長矛多了兩個分叉,是蒙古族古代的一種常用的兵器。下面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方圓幾十米的石堆,各色的彩旗飄帶,連結著書蘇魯錠的頂部與石堆圍成的護欄,北風撕扯著飄帶上的彩旗,呼啦啦地響聲,讓人聯想到了古代戰場上萬馬奔騰戰場廝殺的場景。我們常常形容俄羅斯是一個戰斗民族,而我們的蒙古族又何嘗不是一個非常善戰的戰斗民族。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懷念那些馳騁沙場的英雄,更無比的珍惜我們當下的和平盛世,政通人和,人民幸福安康,舉家驅車出游,而不是長途奔襲,狼煙四起,生靈涂炭。
鄂爾多斯高原的地貌特征本來是平緩的,沒有起伏的高山,深邃的大溝,唯獨這個敖包神奇的突然拔地而起,不知道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是后天虔誠的人們人工堆砌而成,反正他現在成為了一個奇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敖包上面的平臺上,遠眺四周,蒼茫遼闊:東勝區和康巴什區兩座漂亮的城市像兩姐妹一樣,手牽著手在高原上翩翩起舞,那情景讓人沉醉,讓人心曠神怡,我們也向所有的游客一樣,撿一些石子,扔向高聳神秘的敖包,祈求美麗的鄂爾多斯高原再無戰火,人民安居樂業,永享太平盛世,也祈求世界永久和平,國泰民安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酒文化
寫到內蒙古,如果沒有一股濃烈的酒香,那是不完整的。有一句俗語說:“無酒不成席”,寫內蒙古沒有酒文化,那會讓人覺得素然無味。
告別了伊克昭敖包,我們踏上了歸途,中午時分到達沙圪堵鎮,妻侄兒是這個鎮一個社區的書記,據說社區有幾萬人,也算是一方諸侯,午飯由他給我們安排,在他住的小區對面的鄉音閣羊蝎子酒店。翻滾的火鍋里,倒入一盆一盆的羊脊骨,外面是寒風刺骨的世界,里面是熱氣騰騰的景象,無論是從視覺上、味覺上還是感覺上,都是十分愜意和爽快。餐桌上豐盛的美食暫且不表,單說那瓶鄂爾多斯本地產的高度老白燒,單從那瓶子的個頭與虎氣就能知道,他絕對不會缺斤少兩。喝酒的只有侄兒和兒子,表兄弟倆一來二去,推杯換盞,談笑間一瓶酒早已瓶底朝天。雖然各自心里還有些癢癢,覺得沒有盡興,但還是理性的說:一個還要趕路,一個下午還有正事。據說侄兒的酒量是一瓶不飽,兩瓶不倒,但在內蒙古這片酒文化盛行的熱土上,也就是個中下的水平。據說,曾經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權威發布:內蒙古的人普遍能喝酒。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內蒙古地處塞北,緯度位置高,又緊鄰西伯利亞,冬天特別冷,人們喝酒是為了抵御嚴寒。其二,是內蒙古是我國唯一不實行禁止酒駕的省份,因為他們出行大都不是開車,而是騎馬(兩個原因似乎有些牽強和調侃的味道)。其三,內蒙古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很多地方,方圓幾十里甚至上百里都見不到一個行人,人們喝酒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寂寞與憂傷。蒙古族的呼麥、長調,那都是醉酒以后發自內心深處的一種呼喊,如泣如訴象北風低沉的呼嘯,似孤雁凄然的哀鳴。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酒的文化,形成了他們粗曠、豪邁、豁達、奔放的性格。這種與寂寞、憂傷的抗爭不是悲觀、消沉,而正是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同時也是他們面對逆境,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奮力抗爭的精神。
我終于明白了,八百年前的那位“一代天驕”,蒙古大帝為什么能以少勝多,率領他的蒙古騎兵南征北戰,東進西擴。我仿佛看到了他們: 舉杯盟誓,摔碗跨馬的英雄豪情和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勢不可當的力量。這是一種文化所蘊含的豪情,也是文化所蘊含的力量。
我突然想起了一個人:距今已經1000多年前,唐朝的一位詩仙李白,想起他那首千年不衰的《將進酒》。?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
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是不是有蒙古族的血統?這個無從考證,但他們都是酒文化的締造者,傳播者也是受益者。他們因豪邁、豁達、奔放而喜歡喝酒,又因為喝酒,讓他們更加豪放、豁達、奔放,“人生得意徐盡歡,莫使金盅空對月”,這是他們對待生活的信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與生俱來的自信,在烹羊宰牛舉杯暢飲的氣氛中更加自信。“鐘鼓饌玉不足貴”,“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心中默念著這些豪邁奔放的詩句,都覺得醉眼朦朧,酣暢淋漓,仿佛我自己也變成了他們:“會須一飲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歡謔”。“雪佛蘭”(我的座駕),皮夾克,全部拿去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恍惚間,覺得自己在鄂爾多斯高原上,圍著篝火,唱著乎斯楞演唱的那首《鴻雁》,舉杯暢飲,“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
這就是文化的魅力,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酒文化也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閃光點,是蒙古族的文化基因,這種酒文化流淌在蒙古族的血液里,印刻在他們的骨髓里,酒文化已成為鄂爾多斯高原乃至整個蒙古族的一種文化圖騰。? ? ? ? ??
鄂爾多斯高原,我們一見如故,一見鐘情,我發自內心的說:我喜歡你,喜歡你的蒼茫遼闊,喜歡你的四季分明,喜歡你的英雄情結,甚至喜歡你樸素的荒涼,喜歡你大碗喝酒的壯志豪情。
耳邊響起了那首騰格爾的《天堂》,還有馬頭琴的伴奏: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還有你姑娘。潔白的羊群,奔馳的駿馬,綠綠的草原,這是我們的家......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熱愛自己的家鄉,那我們就是一個愛國的人,一個有家國情懷的人。
這次舉家出游的天倫之樂,讓我領悟出了一個道理:心中有大愛,處處都是景!反之,通過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又能激發我們對生活的認知,對家庭的責任,對祖國的熱愛,也許這就是旅游的真諦吧!
?
作者后記:
有人形容,寫文章像是一位母親養育一個孩子:孕育的過程是激動的興奮的充滿憧憬的,然而分娩的過程卻是痛苦的漫長的需要經過撕心裂肺的疼痛、呼天喊地的嚎叫,最后在大汗淋漓的疲憊中,在幾乎耗盡體能的奄奄一息中誕生了,經歷了這些之后,今天我終于把自己的娃呈現給了大家,她的乳名叫“鄂爾多斯高原印象”。
????一篇拙作呈獻給大家。“書到用時方恨少”,擱筆掩卷之余,深感自己的知識匱乏,才思枯竭,缺乏對蒙古族歷史認真的研究,缺乏對鄂爾多斯高原地域、文化、人文精神深入的了解,深感自己對人生認知的膚淺。然而,內心深處卻又不甘平庸,不甘于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甘于精準扶貧整村搬遷......還想有詩和遠方。為了我的詩和更遠的遠方,懇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博采眾長,以助我‘娃’茁壯成長,造福社會,傳遞正能量。
發布:晉北文化平臺
作者:趙云生
編審:開明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