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拆掉思維里的墻》【古典】
R:(Reading,閱讀一個圖書片段)
去旅游景點買東西,你會如何決定你的購買策略?先不要著急在第一時間購買,而是先逛過去,了解一個大概的價錢,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候才開始購買,這樣最不容易被誑到。購房的時候也是一樣,先讓自己確定大概要看幾套。把前面三分之一純做樣本,往往會有很好的收益。
在進入未知領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和底線,在這個之前,不要作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這個底線,就大膽地開始選擇。這就是最好的“選擇”模式。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What片段嘗試解決的問題】
貨比三家決定購買哪一個,預留觀察空間的底線
【Why這個問題要解決的原因,好處和后果】
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物品,或是做一個好的決定。
【Where解決方案適合的場景】
購買商品或選擇做決定的時候
【How如何解決問題的詳細步驟】
多次比較,給自己預留觀察和考核的空間,在看了或比較過三分之一的物品,可做決定了。
A1:(Appropriation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和媽媽去香港購物時,看到旁邊的小店想要購買活絡油,都是先看看店面的價格,然后差不多是最后一天,開始大批量選購。但在香港購買的視頻機一點也不好用,就是進宣傳店被忽悠了,說回家可以當室內攝像頭和手機app相連,就能看到奶奶在家的情況了。沒有當場下載app進行同款商品的比較,貿然購買后說三個月可以無條件退款,可是誰又有那個精力發跨境快遞呢,最后一次也沒用不了了知了。
A2:(Appropriation2,以后我怎么應用)
購買東西和做決定真的要三思而后行,思考多次進行筆頭或者電子便簽紙記錄以后,最后經過多方比較做決定購買哪一個或者是怎樣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