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Witty湉
【蝸牛拆書】系列已經更新了10篇文章,我用自己的拆書方法拆了6本經典致用好書,很多伙伴留言,問我能否分享一下經驗,我想,也是時候該總結一下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想要開始讀書或者更好閱讀的你有所幫助。
首先在分享之前,需要做幾點聲明:
1.
“拆書”這個詞,我最早是從趙周老師的“拆書幫”那里學習到的。我參加過他的RIA便簽學習法,但是沒有看過《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具體趙周老師的RIA便簽學習法是什么,您可以百度搜索。
我的拆書方法是受趙周老師的啟發,為什么我會開始拆書,是因為拆書的理念我很認同。拆書就是把書中知識化為己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書中知識轉述給他人,通過語言或文字都行。這個理念我在很多關于讀書的書籍里,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里都有看到。
所以說“拆書”二字是否有版權,是否天下只有一種拆書辦法,在我看來是沒有的,如果有伙伴知道有的話,可以提醒我,以使我不要犯侵權之錯,在此感激不盡。
2.
我再跟讀這篇文章的您掏個心窩,“拆書”的核心其實是記讀書筆記的一種方法,不管用什么詞,它都是在記讀書筆記。
那么為什么要用拆書這個說法呢?依我的“偏見”來看,是為了顯得高大上,為了突顯一點與眾不同。我引用這個詞,也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跟他人的書評區分開來,給您留下更深的印象。所以拆書說到底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它屬于讀書的一種,大家對于這個詞不必做太多糾結。
3.
最后要聲明的一點最為重要,那就是拆書一點都不好玩。
拆書是讀書的一種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不好玩。你看過對世界冠軍的培訓有“寓教于樂”這一回事嗎,他們都是嚴格地重復高標準的動作,訓練枯燥乏味,但是卻能讓他們登上冠軍的寶座。
毛姆也曾說過:“獲取知識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必須得付出艱辛的努力”。
所以不要期盼有一種能讓你邊玩邊學習,還能讓你快速成長的方法。不好意思,至少在我這里沒有,所以我才堅守我的【蝸牛拆書】。
在這個快時代,如果你能靜下心來,用心閱讀1小時,認真拆解1本書,會比有些人“1年讀100本書”,或許收獲更大。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人讀書可以很快,但那是建立在深厚閱讀基礎之上的。
據說經濟學家泰勒·科文一晚上能看好幾本書,因為他在此之前已經讀過很多很多書。當他拿起一本新書,很快就能預計作者在說什么。即使他的閱讀速度很快,也能抓住書中重點,這就叫做功夫,但功夫是需要練出來的,我們還是先打牢基本功吧。
沒想到聲明竟然寫了這么多,但我始終覺得,態度正確了,才能更好地展開行動。接下來,我們就進入正題吧。
一、讀
關于讀書,我們最大的疑惑有兩點,一是買了很多書,讀不進去;二是讀了很多書,卻發現什么也沒記住,白讀了!
不知道這兩點疑惑您有沒有經歷過,反正這是曾經的我經歷過的最大困惑。
1. 怎樣才能讀進去書?
想要把書讀進去,先要培養讀書的興趣和能力。
興趣建立在,你要覺得讀書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當你拿起書就想放下時,是不是這本書對你來說,太專業、太枯燥、太晦澀了?
想要培養讀書的興趣,千萬別一味追求別人的書單。沒人可以保證能夠帶給一個人愉悅的書籍,就一定能讓另一個人愉悅。所以,你需要先根據自己的口味,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才會愛上讀書。
小說、故事、甚至雞湯,一開始這些書都可以看,這個時候你不僅是在培養閱讀的興趣,也是在培養專心讀書的能力。不論讀什么書,先保證你可以不間斷地讀上30分鐘,然后1小時,2小時……
當你能夠坐下來,不間斷地持續閱讀60分鐘以上,中間不會煩躁不安地時而刷刷熱點,時而看看微信,恭喜你,你已經練就了讀書的能力。
2. 怎樣記住書中內容?
我最早讀書時,經常看了就忘,甚至只看了10分鐘,就忘了前10頁在說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我沒有主動閱讀。
我當時讀書想的就是,趕緊把這本書讀完吧,所以我就想不停地翻頁翻頁,終于一本書讀完了,太棒了!然后在豆瓣標記一下已讀,好有成就感。但是那時,我硬是寫不出一篇書評來,因為什么也沒記住。
這種閱讀就不是主動閱讀。主動閱讀需要一邊看書一邊思考,你需要去理解作者為什么要這么描述,為什么是這種寫作邏輯,為什么用這個詞而不用另一個詞。
主動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作者所說的一切,你需要把你在書中看到的內容,跟你以往的經驗,做一個聯結,也就是新知與舊知的聯結。
你需要辯證地去看作者說得對不對,和我已知的知識或思想有沒有沖突,它們結合起來,會不會產生新的知識和思想。就像你看我寫的文章,也要去思考,不要全盤接受。天下沒有一種方法是適用所有人的,我覺得適合我的方法拿來為我所用,不適合的方法就改良,你也應該如此。
當你讀著讀著發現自己快睡著了,眼前的文字都變模糊了,那么趕緊放下書別讀了,因為即使你翻了好多頁,它們在你腦中也是一片空白。
主動閱讀,在讀書時要思考,能讀幾頁就讀幾頁。別著急,慢慢讀!
讀透1本書比囫圇吞棗讀100書管用,同理,一本書你記住10頁,也比你看完全忘了有用。你覺得呢?
3. 內功的修煉需要時間
對于初級入門者來說,還需明白一個道理,讀書是一個過程,是需要時間來修煉內功的。
有些書我曾在一年前翻開過,看了幾頁便棄了,因為覺得實在枯燥。但一年后我又打開那本書,卻覺得說得很有道理,收獲很多。
所以有些書確實是好,我們也想要去讀,但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如果難以下咽的話,不必太過強求立刻吞下去,先把它放一放,修煉好自己的內功,再去消化它,效果會更好。
二、拆
前面已說過,拆書是讀書的一種,是深度閱讀。當你具備了讀書的興趣和能力,并且能主動閱讀之后,我們也會對自己要求更高,期望能更高效地閱讀。
1. 對書籍進行分類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提到,當你閱讀一本書時,首先需要知道這本書是什么類型?它是關于商業的、科學的,還是哲學的、文學的?它是寫給專業人士的科研論文,還是寫給大家看的科普文章?
為什么要給書做分類呢?因為不同的書需要不同的讀法。
有些較為淺顯的書,你只需做普通閱讀和檢視閱讀即可,這種書可以快讀,通過研究目錄明確此書的寫作邏輯,通過檢視重要標題和段落,就能了解此書主旨和大義。
有些較為深層、而且比較經典的書,或許也是你想要學習的領域的書,就需要做分析閱讀,比如通過拆書的方法來閱讀。
2. 你的讀書目的是什么?
每一本書,在開始讀之前,我們都要想清楚,通過讀這本書我希望能收獲什么?
如果我只是希望能收獲愉悅,讀小說的快感,那么我就不會用拆書的方法來閱讀。我會連貫地去讀這本書,但記住,只要你想能記住些什么,就一定要主動閱讀,在閱讀時一定要思考。
如果你想希望能在書中學到知識或者方法,就需要再多費一些力氣,不只是思考了,而是一定要做筆記。
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讀小說會比較快,一般也不需要拆書,但對于想要從大師的文字研究寫作的人來說,小說也是可以用來拆的。
當你確定了你的讀書目的究竟是知道,還是記憶、理解,抑或是更高層級的應用,就決定了你在這本書上要下的工夫有多深。
3. 怎么記筆記?
我們常用的記筆記方法是把好的原文畫上線,摘抄下來,這是第一層的筆記方法。
第二層的筆記方法要求你能把你覺得很好的這段話,用自己的語言再敘述一遍,記住,一定要寫下來。
寫下來之后,你需要把你的重述筆記跟原文做對比,你和作者的兩種表述方式,哪種更準確,更簡練,更有吸引力?通過這種對比,不斷修正你對原文的理解,改進你的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
閱讀完一節或一章之后,你一定會寫下若干的重述筆記。接下來第三層筆記方法就是,你要把你的這些筆記用一套嚴密的邏輯連貫起來。
這套邏輯你可以仿照作者的寫作邏輯來寫,如果作者的邏輯你覺得有些不恰當,或者比如有些已經出版幾十年的書,我會覺得不符合現在的思考邏輯,那么我會以我自己的邏輯來重新組織它們,留下在今天仍然有巨大意義的,去掉那些已過時的內容,重新組合,化為我自己的觀點。
通過第三層筆記方法,你就可以把一本有內容的好書,按章節或者幾大模塊,拆解成幾篇筆記文章。
這個過程是慢的,因為你需要一邊閱讀一邊深度思考,但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把這本書的精華吸收,變成能促進你自己成長的營養。
第四層筆記方法需要你把從書中萃取出來的精華,再跟實際生活相結合。
比如你閱讀了一本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書籍,關上書之后你仍需要知道聽到別人說的話,看到網絡爆紅的文章,哪些是可以相信的,哪些是需要質疑的。
有些人讀書的目的性很強,他讀書就是為了能把作者的觀點拿出來,找到合適的場合,比如發布會或者宣講,去跟別人說的,這叫做“談資”。
“談資”沒什么不好,但如果你沒有理解透徹就把作者的觀念拿出來,被會懂得人看笑話。懂得人如果懂禮貌,不會在臺面上指出你的錯誤,但他會在心里記住這個人有點浮夸,說得東西不一定可信。
當然,我覺得讀書還需要抱著謙虛的態度。
我不能確定我對書的理解就是最準確的理解,但我會盡力去做深度理解,只告訴大家我經思考后仍然相信的東西,那些我存疑的,是不會為了文章閱讀效果,拿出來忽悠你的。
4. 怎么通過讀書建立知識體系?
你會發現很多擅長讀書的人,都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都在某些領域很有見解,這大概也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最好的方法是讓你的閱讀更有體系,也就是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的最高層次的閱讀,它是指圍繞一個主題,做廣度和深度的閱讀。在這個主題領域內的書,你要讀得盡可能多,也要思考得盡可能深入。
我們閱讀的大部分專業書籍,都是作者通過主題閱讀的方法,有些需要再加上實驗,最終寫作出來的。比如《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時》這本書的作者在開篇就提到,他閱讀了100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提煉出來最核心的時間管理方法,寫出了這本書。作者還開玩笑地說,閱讀別的書你都可以跳讀,但我這本書你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這本書確實是一本知識密集度很高的書,值得一字一字的閱讀。
但是,這樣讀書太難了,離我們的功力還有些遙遠,那么我們可以對主題閱讀的要求降低一點。
首先,列出你感興趣的幾個領域,比如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我們可以涉獵很廣泛,但在一段時間內,最好還是專注在2-3個領域,一次不要貪多。
其次,在網上搜索,可以參考豆瓣對書籍的評分,還有比較有名的書評人推薦的書單,整理出你關心的領域里比較經典以及口碑度高的書。這個時候你可以用窮舉的方法,盡可能地豐富你的主題書單。
第三,從1-2個領域的主題書單開始,先做一輪篩選,如果你基礎不高的話,選一本稍微通俗易懂的書,一般這種書會出現在暢銷書單里,畢竟它是經過大眾驗證的。我們可以先看一些暢銷書,但隨著你對主題閱讀理解的愈加深入,暢銷書會漸漸無法滿足你,你會去閱讀相對小眾,但是在這個領域研究更深入的書。這也是個過程,我們還是要由淺入深,不要貪心一口吃個大胖子。
第四,隨著你閱讀的廣泛和深入,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了。為了保證產出和效能的平衡,在讀書過程中,我們最好也要進行寫作,因為寫作畢竟是最原始的逼迫我們做系統輸出的方法。如果你不寫,都記在腦子里,它會如一團棉絮,摘不出重點,但如果寫出來,這團棉絮就可以織成一件漂亮的毛衣。
輸出也是倒逼輸入的一種好方法,有些東西你只有在寫作的過程中,才發現自己還沒想清楚,還需要更多輸入。
以上是我對自己讀書拆書經驗的總結,嚴格來說,沒有什么是完全原創的,讀書的方法在這幾千年間早被千萬人系統地寫過,我談得是從他們那里學習到,在我自己這里內化的一些經驗。
我的特點在于我也是從一個門外漢慢慢過度到今天有了一些小收獲,所以這篇文章對還在讀書門外徘徊的人和初級入門者來說,或許更有共鳴,方法和過程也更加可行。高階的讀書者也不需要看我這篇文章,他們已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理論。
更好的讀書方法,我也還在摸索中。但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最不可追逐的,就是“快速閱讀100本書”“一招搞定讀書”這樣的方法。
如果你想會讀書,最快的辦法就是從現在開始,慢慢讀書。
【蝸牛拆書】 我們一起拆經典致用好書,在快時代,做一個慢慢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