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醒來把剩下最后一章《白夜行》看完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對東野圭吾大師的著作早有耳聞,也聽到過很多人的極力推薦,但一直沒有抽開時間來細細品讀。因為我的閱讀時間頗具碎片化,生怕這樣優秀的作品如果無法連貫起來讀會降低閱讀的品質與樂趣。
記得最早閱讀的日本文學作品是初中時期在一本類似《人生必讀50本世界名著》之類的書上,都是縮印版,把名著中的主要故事情節用一種簡練的語言重新抽取、組織起來,文學中的營養大部分被榨取,只剩下一些細枝末節的瑣碎。
那時候閱讀名著作品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一方面是按照老師的建議需要了解一些文學作品相關的知識和內容,一方面是由于年少無知不舍得花費玩的時間來閱讀一本本厚重的書籍。
現在想來那時的自己真的是不免浪費了很多好時光。
后來進一步的接觸日本文學作品是在上大學,由于是新校區,學校的圖書館還未建成,只利用兩座相通的教學樓的十幾個教室組建了一個臨時圖書館,日本文學作品就坐落在一間教室的末排靠窗的最角落位置。書籍比較少,只用了一排圖書架的三四層便足以放下所有。
這個角落沒有別處的閱讀環境敞亮,沒有座位,書籍也不多。相對于其他地方這里略顯冷清和沉悶,可我卻很喜歡這里,下課或放學后帶著一個水杯,捧著一本書,斜靠在窗臺一看就是一下午。
每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日光灑在臉上,照的人懶洋洋的,甚是愜意。
冬日里,由于緊臨著暖氣,也感覺不到一絲寒意。
久而久之開始喜歡上了這里,喜歡這里的安寧與靜謐,甚至有時還會拿別處的書本抱來這里閱讀。
在這里我認識了村上春樹、渡邊淳一、三島由紀夫。
但還是不敢讀太多的日本文學作品,因為日本文學作品總會給人帶來淡淡的或是濃重的傷感、凄涼壓抑之感。
日本的文學作品里總會充斥著赤裸裸的愛、性,死亡和近乎變態的關系。
也許是由于日本作家太善于解讀人性、人心,把人看的太過透徹,每每就會讓人產生不寒而栗之感。
以下會有輕微劇透,介意請慎看~
每一章的開頭都會出現一個全新的人物,把這些人物串聯起來構成了跨越長達十九年之久的偵探推理故事。
如果不看到最后甚至不會理解這是一部描寫愛情的推理小說,整本書中男女主人公沒有一句對話,沒有一個交匯的眼神,甚至只在小說的結尾才有一次機會共同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而最終卻以一方失去生命為結局。
雪穗說:
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么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借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
亮司說:
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
兩個同樣生活在陰暗無愛甚至冷血變態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亮司的父親是有著戀童癖的當鋪老板,而曾經身為陪酒女的母親不僅沒有母愛的光芒卻和當鋪伙計糾纏在一起,對亮司不聞不顧。
雪穗從小失去了父親,家中貧窮落敗,母親為了金錢不惜把雪穗的身體當作戰利品賣給不只一位男人消遣娛樂,甚至密謀把女兒寄養給男人。
而最為可悲的是身為好友的兩名小學生,卻被如此病態的關系紐結在一起。
于是,在命運的捉弄下他們鋌而走險一步步走入無法挽回的深淵。
有些人質疑亮司和雪穗之間的愛情,說亮司只是雪穗的工具,幫助她殺人、賺錢、掃除雪穗生活中的一切障礙。甚至在最后亮司倒在血泊中“她一次都沒有回頭”。
但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的,亮司和雪穗互為黑夜中的光,照亮彼此的黑暗。在與典子對話的過程中,為雪穗做一切的亮司無疑在表明自己是多么渴望能夠過再普通不過的生活,與心愛的人在陽光下行走。
但不行,從一開始兩個人錯綜復雜的黑暗原生家庭關系中就能夠知曉這兩個人的命運注定是一場悲劇,亮司注定只能躲在黑夜中為雪穗默默守候,雪穗表面上通過不斷的修飾偽裝自己,過上優渥的生活,卻注定見不到太陽。
對于亮司和雪穗來說,最動人的情話是什么?
是只希望能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
可這一切他們永遠也做不到。
亮司無法生活在太陽底下,因為他手上沾滿了太多血腥,他明白這一切早晚都要暴露,永遠也無法過普通的生活,所以他總是在黑暗中保護雪穗,讓雪穗擁有正常人的生活。
雪穗看似一直在過著正常的生活,被好的親戚收養,嫁給家庭條件優渥的男人,自己獨立自主創立時裝品牌,但她的世界沒有太陽,只有一束光,而隨著亮司的倒下,她生命將變成一片黑暗。
無疑,《白夜行》同樣秉持著日本小說一貫黯然的悲傷和壓抑情緒,但不得不說,我已經深深的拜倒在東野圭吾縝密的邏輯思維和精彩絕倫的文思中了。
小說以雪穗猶如白色影子的背影和一次也沒有回頭,劃上了句號。
這是最好的結局,也是最壞的結局,留給讀者無數遐想和揣測。
男孩女孩手牽著手在太陽底下行走永遠也不會出現。
正如某位網友所說,
《白夜行》是一本“提前看到結尾”和“一直看到結尾”都會后悔的書,總之,這不是一個很暢快的故事。翻的不經意會錯過童話,讀得太認真又會流干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