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時,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等我工作以后,我就把外婆接到我身邊,讓她享清福。”
參加工作以后,微薄的工資除了養活自己便所剩無幾,連一個固定的住所都沒有。外婆直到去世,也沒有機會跟著我享清福。
30歲時,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等我考過執業醫師,我就出去闖蕩江湖。”
后來取得醫師資格證后,孩子年幼,老公失業,我每天都在為生計奔忙,穩定的工作成了活下去的底氣,詩和遠方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35歲時,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等我考過主治,我就去大城市闖蕩。”
后來主治過了,我又背負了20年的房貸,孩子正在青春期,且正處于花錢高峰,老公依然待業,跳槽意味著財務不穩定,我再次向生活屈服。
45歲時,孩子已經讀大學,我終于可以去闖蕩江湖了,可精力和激情已經不復當年,去了兩個陌生城市,顛沛流離兩年,發現依然不是我期待的生活狀態。
47歲時,我在心里對自己說,“等孩子獨立,等我退休,我就去過田園牧歌的生活。”
兜兜轉轉幾十年,我才發現童年時期那種隨性自由的生活才是我最喜歡的。我渴望睡到自然醒,渴望被雞鳴狗吠聲喚醒,渴望在蛙聲蟲鳴中入眠;渴望有一塊自己的菜園,可以每天采摘新鮮蔬菜;渴望養幾只土雞,每天吃上無抗土雞蛋;渴望養一條中華田園犬,每天陪伴我在田野里閑逛;渴望遠離人群喧囂的都市;渴望每時每刻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渴望徹徹底底的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人生,就是不斷的等待,不斷的失望;在失望之后,又燃起新的希望,周而復始。仿佛前方永遠都有誘惑,讓我們忍耐著眼前的茍且生活。
一個等字,蹉跎了歲月,衰老了容顏。想做的事,永遠有萬個理由不敢去實踐。有時,我真的很佩服那些不管不顧追夢的人。
人生,究竟是做了會后悔?還是沒做會后悔?
我有時想,假如念頭產生時,立刻就兌現,我會怎樣?人生苦短,似乎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又要,還要,就注定了什么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