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就是要和肉肉在一起抵御風寒、不離不棄、幸福無比!
想象一下:幾個小伙伴圍坐在一起,盯著面前的烤盤,聽著吱吱的烤肉聲。瞄準一塊烤到一點點焦黃的五花肉,夾起放到生菜葉上,加兩片蒜片和辣椒圈,再放一點醬,包起來一口吞下!
肉香和醬香充斥整個口腔,再加上菜葉的清香,哇,覺得整個人都被治愈了!
所以沒有什么事情是一頓烤肉解決不了的,不行就再來一頓火鍋,再不行就再來一頓小龍蝦一頓小燒烤,再不行......吃著吃著就被治愈了!
提到五花肉不得不說一道經典名菜:紅燒肉
紅燒肉到底起源于何時、何地,可能已經追溯不到了。
最早記錄下詳細制作方法,并得以流傳的,是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而真正把紅燒肉推向巔峰的代表人物一定是蘇東坡了,那首《豬肉頌》堪稱經典菜譜。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豬肉頌》蘇東坡
紅燒肉從古至今,經過廣大吃貨們的改良,各種版本的紅燒肉一一出現在我們面前,每一款都滿足著我們的味蕾。
即使樣式五花八門,但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定是: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做出肥而不膩的紅燒肉。
在網上找到一段帶著香味的描述:“一塊紅燒肉入口,唇齒輕合,瘦肉酥韌有致,干而不柴;肉皮滑嫩而粘糯,咬勁在似有似無之間;最后舌頭再有一嘬,中間那一層夾一層早已走了油的肥肉一下子溶解在口中。”出自 陳忠明《華人基因中的紅燒肉情結》
我最愛的當然是老媽版紅燒肉,這是治愈系的味道,每次從家離開都要用玻璃瓶裝上兩罐老媽做好的紅燒肉,連湯汁都要收到罐子里。
懶得做飯就盛出一些,煮面、炒飯、或是切點土豆南瓜玉米之類回鍋燉一下,整個屋子都飄著紅燒肉的香氣,瞬間整個冬天都溫暖了。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既然囤貨沒有,又忍不住嘴饞,今天做一版專屬冬天的紅燒肉“紅燒肉燒蘿卜”:
食材:五花肉、白蘿卜
配料:白砂糖3勺、冰糖4顆、八角4個、香葉1片、姜片2片、海鮮醬油2勺、老抽2/3勺、花雕酒5勺、料酒1/2勺
1.五花肉解凍,切塊(不要徹底解凍,表面軟里面硬更容易下刀)
2.將五花肉冷水下鍋燒開,加一點料酒去腥
3.水燒開后大概3分鐘左右,避開血沫,撈出備用
4.將白蘿卜切塊
5.將水燒開,白蘿卜煮3分鐘(為了去除蘿卜的辛辣味)
6.熱鍋冷油,放八角爆香,再加入白砂糖炒糖色,稍微變黃即可
7.糖化開變微黃,加入五花肉翻炒,讓每塊肉都掛上糖色并炒至稍有透明
8.倒一些酒、醬油、老抽繼續翻炒,煸出油脂并且每塊肉均勻上色(一般用黃酒,但家里沒有,用其他酒代替了)
9.酒味散去并且肉上色,加開水沒過肉塊,加香葉、蔥段、姜片、冰糖,蓋蓋小火燜煮20分鐘
10.20分鐘后將蘿卜塊加入,填水沒過蘿卜塊,繼續小火燜煮20分鐘
11.大火收汁,將配料撿出扔掉就好
12.當當當,成品圖,配上一碗新蒸好的米飯,是不是冬天的治愈系?
蘿卜充分吸收了湯汁且中和了五花肉的油脂,換成土豆、南瓜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說什么來著,寒冷的冬天和肉肉最配了!
這個冬天最能治愈你的是什么?是一個人、一件事還是一道菜?
ps:前兩天看到“非洲豬瘟進京”的消息,著實嚇了一跳。還好果殼網出來解說長舒一口氣,總結起來是:
①豬瘟是DNA疾病,不會跨種族;②一旦出現疫情,整個豬場捕殺,不會擴散;③寄生蟲一般不耐高溫,煮熟的肉可以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