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節氣的遞進,冬天也就越來越有冬天的樣子了。氣溫越來越低,天氣一日冷似一日。"大雪不封地,過不了三兩日”,如此,數九隆冬,朔風凜冽,大雪紛飛,一派頗有氣勢的北國風光。
在我國北方,吃餃子的節日,春節算一個,冬至算一個,可見,冬至,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冬至餃子夏至面"。相傳是東漢末年由我國醫圣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這種食物就稱之為“餃耳”、“餃子”。
小時候,冬至吃餃子,自然想不到還有這么多說法,只貪戀寒冷的冬日里吃餃子那融融的暖。那時候,家家經濟困難,一年中吃餃子的時候少之又少,但冬至這頓餃子則是少不了的。
冬至是農閑時節,白菜是現成的,早在地窖里等著去取。面,也已在面缸里期待與冬至的重逢。肉是需要到集上去買回來的。父親買回的肉,是用麻繩提回來的。當然,一定買不多,錢是緊的,一大家子人,人情世事,柴米油鹽,百門兒得花銷,不節儉根本不行。
冬至的餃子,鮮味兒濃濃。新鮮的大白菜,還散發著泥土的氣息,刀與板親密的契合,白菜也樂意為冬至而奉獻,由一片片變成一丁丁的白菜碎,再加了拌了醬油的肥瘦搭配的肉丁,蔥花作點綴,咸鹽適量,餡料完成。當然,早年間,雞精味精的還未插足飲食,冬至的餃子餡純綠色自然無任何添加,但那鮮香美味,足讓人回味無窮。
我家包餃子這道工序一直是母親的專利,大嫂嫁入我家后,也是當當母親的副手,和面,剁餡。母親捏的餃子肚大,邊小,餡多,擺在蓋墊上時也很大氣,漂亮。
而我學著包餃子后,包出來的餃子總是不均勻,肚一邊大一邊小,而且餃子翅翹得太大,裝餡就少。所以,同樣的面皮,同樣的餡料,可餃子吃起來自然比母親包的餃子遜色不少。
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想念的不僅是母親包的冬至餃子的鮮香,更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時的氣氛。滿屋繚繞著熱氣,一家人團團圍坐在擺在炕上的飯桌邊,吃餃子,話家常,暖意融融的畫面曾無數次定格在我腦海里。
歲月變遷,流年易逝,母親已不在。不變的是,現在,每年冬至,我也照例吃餃子,這餃子,是婆婆包的。也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每當此時,我照例會想起有母親在時的冬至,想起母親包的冬至餃子的香味,那是與我吃過的別的餃子不一樣的味道。
讓我糊涂的,是餃子藏在了冬至里,還是冬至藏在了餃子里?似乎,我更愿相信,是冬至藏在了餃子里。因為——
餃子里的冬至,有陽光的味道,有泥土的氣息,有裊裊的炊煙,有蒸騰的熱氣,有家人的歡樂。
餃子里的冬至,是一幀幀流年的記錄片,是一份永久溫暖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