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需要一個解釋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要看他留下了什么,有人說要看他的信仰,有人說要用愛來評判,還有人說人生根本就毫無意義。我?我覺得可以從那些以你為鏡的人身上看到你自己人生的意義。”——電影《遺愿清單》
生命有意義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意義”代表什么。
試想一下,你在一家法式餐廳吃晚餐,可菜單上寫的都是法文,你看不懂,這個菜單對你來說就沒有任何意義。你轉頭看了一圈,看看別人都點了什么,挑了幾樣看起來還不錯的,點了單。你懷著忐忑不安的冒險精神嘗試,并還算愉快地吃完了美味的晚餐。瞧,那天書一樣的菜單對你沒有任何意義,你也不知道端上來的會是蘿卜,還是白菜,但并不影響你享受這一餐,體驗食物的美味。
“意義”就是這樣一種符號,一種象征,一種被理解的可能性。當我們對它能夠了解,它便有意義,當我們對它無法理解,它便失去意義。某種程度上這種體驗像極了我們的人生,你站在人生的舞臺上,不知道這一切對你而言有什么意義,你不停地學習、接受教育,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你生命全部的意義都是被別人賦予的或傳授的,對你而言,也許從未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可這又什么關系呢?生命有沒有意義并不妨礙我們生存,甚至“享受”生活。
但真的是這樣嗎?這里的關鍵詞是“享受”,享受的人生不需要解釋,也不需要什么勞什子的意義,任何解釋、意義都只是點綴、是多余的。只有當我們面臨痛苦的時候,我們才會需要一個解釋,才會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及真諦,為這具痛苦之身尋求解脫。
通常人們對于痛的感受要比愛強烈很多,愛發生就發生了,我們會覺得幸福、開心,很“享受”。只有痛來臨的時候,我們才會問“為什么”。當我們飽受煎熬的時候,如生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絕望,不知饜足的欲望,無法擺脫的寂寞,生老病死、愛憎會、怨別離,留不得……,這些痛苦的經歷都欠缺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生命的意義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對當下所承受痛苦的一種合理解釋。
想象一下,如果那家法國餐廳服務員端上了是一盤“翔”,難道你真的可以不聞不問、若無其事的吃下去嗎?難道真的不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嗎?
-2-
生命的意義
或許因為生活太艱難了,它給了我們太多的痛苦和失望,一直以來,關于“生命的意義”這個話題的討論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每個人都急于發出聲音,以至于常常使我們陷于混亂。
叔本華說:“人的本質是痛苦的”,當然,因為他是悲觀主義哲學家嘛。他認為人生就像一個“鐘擺”,搖擺于痛苦與空虛之間,永無休止。想要解脫只有三種方式,分別是:藝術、禁欲與死亡。弗洛伊德也把藝術看作是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是醫治現代社會弊病的一劑“良方”。
藝術的確能使我們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寧靜,使我們暫時從理性客觀的世界中抽離出來,回歸感性認知的藝術創造中去。藝術是一種情感的升華和寄托,它使我們不再沉湎于當下身體的痛苦,而去享受精神生活的愉悅。但“藝術”的受眾范圍太小了,并不適合所有人。
宗教主義認為生命、宇宙萬物,這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都是被計劃好的。人生的意義不在此時此岸,而在于彼時彼岸,無論是西方宗教的末日審判,還是佛教倡導的六道輪回,肉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有意義的是不朽不滅的靈魂。換句話說我們修的不是此生,而是來世。
“惟有我知道我為你們安排的計劃,我為你我的計劃不是災難,而是繁榮,我要使你們有光明的前程。”——《耶利米書》
生物進化論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基因”自然選擇的優勝略汰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只有基因的繁衍生存是有意義的,人類、動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基因進化選擇的“生存機器”,“生存”僅僅是一種被動選擇而已。
存在主義(告訴我們“存在先于本質”,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繁衍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為想象或創造出來的。人生并沒有先定的意義,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是自己選擇的。
And so on…
無論是生物進化論自然選擇,還是造世主的怪力亂神,“信仰”就是為自己的生命注入“意義”。但解釋太多了,就是沒有“解釋”,意義太多了,就是沒有“意義”。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
-3-
有限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考試,老師發給你一套試卷,告訴你不限時間,也不用交卷。請問,這張試卷對你而言有意義嗎?你可能寫了幾個字然后丟棄在某個角落,你也可能根本一個字也沒有寫。不用交的試卷根本毫無意義。
“永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有限”才使其自身和永恒都具有了意義。時間為生命加了一個“限度”,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終點,無論你愿不愿意、期不期望我們都會迎來那一天,迎接生命的終結——死亡。生,決定有限存在的開始;死,決定有限存在的終結。因此有限的生命被賦予了“意義”,即為“存在”本身。
在電影《遺愿清單》中,兩個老伙計卡特·錢柏斯和愛德華·科爾因為癌癥時日無多,兩個人列了一個Bucket List,并一一實現。電影非常感人,在他們的遺愿清單中列入了太多我們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兒,想做而沒錢、沒時間、沒精力做的事兒,或是根本都不敢想的事兒。我們的人生沒有Bucket List,有的只是To-do list…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提出一種觀念叫:“向死而生(德語:Das Sein zum Tode)”。我們所有人莫不是從“出生”來計算、丈量生命的,即從人的誕生開始,累計生命延續的時間。生而有日,死不知時,這種對人生終點的淡化、麻木的人生觀往往引導著人們在“明日復明日”的自我安慰中走向人生的盡頭。我們很難感受到生命的“有限”,除非真正面臨死亡的那一天。但海德格爾是以“死亡”的那一點來丈量生命的,死是不可抗力,亡是一種狀態,而我們活著,就是不斷逼近“死亡”的過程。
意識到生命中的那個點,并不是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絕望,而是讓你感受到生命的有限。
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是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狀態,理解了死,才能更好的理解“生”的意義。看清了“有限”,才能體會生命可貴和生命無限的真諦。
-4-
結語
很多道理都是說出來簡單,做起來難。人們是如此的趨同,而我們每一個人卻又是如此的不同。誰能解釋死亡,誰又能闡釋生命的意義?就算有,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就像一場大雪,對于有些人而言是難得一見的美景,對于另一些人而言,則是生死攸關的災難。
只有真正身臨其境體驗死亡、體驗痛苦的人,才能看透人生。正如李開復得了癌癥之后說了一句話:
“當生命的紅燈亮起,曾經的執念頃刻間煙消云散,一切身外之物都如潮水般迅速后退。當你剝去一切欲望、結果導向和狂妄的自我衡量之后,所剩下的是你自己人心的本質和你人生意義的本質。”
生命有限,不要浪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