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中止情緒性進食的惡性循環?
?
首先,你需要辨別你是真的想吃,還是來自情緒的欺騙。請你對照以下5點:
?
1.?情緒饑餓是突如其來的,突然想吃而不是逐漸變餓
情緒饑餓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欲望,它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希望立刻進食的沖動。而生理饑餓則更加循序漸進,我們的饑餓感是隨著時間增強的。
2.?情緒饑餓使你渴求一些特定的食物,而不是只需要吃飽
情緒饑餓表現為對某一種或是幾種特定食物的渴求,通常是甜食或油炸類食品。但生理饑餓則更多是一種“有吃的就可以”的狀態,因為其主要目的是填飽肚子。
3.?情緒饑餓時,你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吃了多少
“我覺得自己不知不覺就吃完了幾大包薯片”——這是典型的情緒饑餓的狀態。而生理饑餓時你則對自己在干什么有更清晰的意識,包括你吃了什么,吃了多少,等等。
4.?情緒饑餓在飽腹之后依然不會得到滿足
情緒的饑餓不會在吃飽,甚至吃撐之后得到滿足,可能會反而還想吃更多。但如果你是真的餓了,就會伴隨著進食的量和時間,慢慢地產生滿足感。
5.?情緒饑餓會引發更多的負面情緒
沖動的情緒性進食之后常常伴隨著后悔,愧疚或羞恥等情緒,但如果我們只是為了滿足身體的正常需求而進食,就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如果這五條你都符合,那你吃的就是你的身體并不需要的多余的食物,值得引起你的注意。情緒性進食,看似是面對食物無能為力,實則卻是出于對處理情緒的無力感——你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你選擇用食物來回避直面它們。
下面是一些針對改善情緒性進食的更實操的方法:
1.?學習更多健康的自我安撫方式
需要強調的是,食物本身是一種合理的安撫方式,沒有人會否認美好的食物能夠治愈人心。然而,選擇用健康的食物,適時適量地治愈自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在關懷自己,否則就更像是一種對自己有害無利的自我放縱。
除此之外,你也應該去發掘更多的能安撫自己,讓自己感到平靜和快樂的事情,它們最好是像和吃東西一樣簡單、易操作的。比如泡個熱水澡,聽輕音樂,擼貓擼狗,散步,喝熱茶,與朋友聊天等等。
這樣一來,你的腦中“心情不好”和“吃”之間的關聯就能逐漸被減弱——吃不再是你唯一的、首要的治愈自己的方式,你也不會再只要一不順心,就只會立刻想到吃東西這一件事情。
?
2.?從日常小事降低自己暴飲暴食的可能性:
a.從購物清單開始
你需要在日常購物時,格外留意自己放進購物車中的食物,思考你添加的每一樣吃的東西是否有它的營養價值。保證家里唾手可及的地方沒有垃圾食品,是從環境上制止自己暴食的第一步。
b.不讓自己處于太餓或太累的狀態
情緒性進食在這兩種狀態下是最容易發生的。因此,為了使自己不出現極度饑餓的狀態,應該保證一日三餐,或者以少量多餐的形式讓自己不至于太撐,也不會很餓。
另外一點,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人在過度疲勞和困倦的狀態下,極其有限的認知資源會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想要胡吃海喝的欲望,這也是為什么暴食常常發生在半夜的原因。
c.吃正餐以外的東西時保持警醒
因為情緒性進食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吃下過量的東西,因此你可以用一些巧妙而簡單的方法讓自己難以進入“不知不覺”的狀態。
比如,當你實在想吃一些不太健康的食物時,試著用自己不常用的那只手或是錯誤的餐具,讓“吃”這個動作變得不那么得心應手。這樣做的目的是時刻提醒自己,你在吃東西,也會讓你更加清楚自己已經吃了多少。
3.?練習正念進食(Mindefulness
eating)
研究發現,學習正念的人普遍擁有更加健康和科學的飲食選擇(Van De Veer,?2015),正念也能有效地改善情緒性進食的問題(Mantzios
& Wilson, 2015)。利用正念進食,能夠讓你在不至于“傷身”的情況下,品嘗你想吃的食物。
當你下次想“借吃消愁”時,不妨嘗試:
>將一勺食物(比如巧克力蛋糕)放進嘴里;
>放下勺子,先別急著吃第二口;
>慢慢咀嚼20-40次,直至你能感受完全食物的香氣、味道、口感,以及它們的層次;
>感受當下(be present in the moment),專注地,只想著你嘴里的那口食物;
>想象它是如何一步步被制作完成的,甚至從原材料的生長開始;
>不要和旁人說話,不要被任何別的事情打擾,盡情享受當下這個時刻。
其實,正念進食就是要求我們有意識地用所有感官去感受我們所吃的食物,并和食物建立起一種新的聯結和關系:清楚自己在吃什么,清晰地區分自己進食的目的——是為了裹腹,還是想要獲取情感上的慰藉。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