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耐得千事煩,收得一心清
世上繁華三千,看得淡即是浮云
人生煩事無數,耐得住就是晴天。
煩惱暗生,事不如己意,即滋生煩惱。煩事并非天定,乃由心生。欲火不滅,欲壑難填,人既有欲望就一定會有煩惱,既有喜好便一定有煩事。
曾國藩說“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耐煩不僅是做官之道,更是為人之道。麻煩大家都會遇到,但能忍耐麻煩卻并非人人都能夠做到。
關于耐煩,《論語》里有“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朱熹在《論語集注》中也曾言“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耐煩。
耐煩,遇事冷靜一點
遇不如意事,須恬靜忍耐以處之。耐煩是與世界相處的第一步,任憑風水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每遇大事難事,著急上火、怨天尤人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形成一種緊張的氛圍,使自己變得愈加著急。越煩越亂,越亂越煩,以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心煩意亂、莽撞行事并不會使局面得到緩解,反而可能會因為倉促行動缺少思考導致局面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
在大事難事面前,要沉下心穩(wěn)住氣,耐得住麻煩。只有頭腦保持清醒,不急不躁,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斷,進而度過難關。
曾國藩是個穩(wěn)扎穩(wěn)打的人,由于其并不聰明,所以不論做學問還是做人曾國藩都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從不嫌麻煩。正是這種慢性子,使得曾國藩總能在緊要關頭能保持冷靜。
咸豐皇帝去世后,胡林翼向慈禧太后推薦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當時肅順等人被任命為顧命大臣,雖有同治帝,但皇帝年幼,實際大權掌握在肅順手中。
曾國藩接到胡林翼的密函后,打算寫封信給肅順表示感謝。但寫了幾句他就停了下來,曾國藩認為肅順剛愎自用,由其獨攬大權的局面恐怕不會持久。思前想后,曾國藩沒有寫這封信。之后不久肅順便被抄家,曾國藩因與肅順無瓜葛而取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
在曾國藩鎮(zhèn)壓捻軍的途中,曾發(fā)生被捻軍圍困的情況,當時曾國藩所率湘軍不多,無法與捻軍硬拼,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聽取幕僚的建議,按兵不動,以達到使對方生疑退兵的目的。
在煩雜的事情中修心,王陽明說“事上磨”就是這個道理。人不經事不會成長,只有經歷千頭萬緒的麻煩事,才能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