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書的時候,經常會冒出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一些之前看到的相關的觀點。那怎么更有效的把這些想法記錄下來,或者說更好的轉化為自己內在的一些東西呢?
記錄吧,一字一句記下來,邊記錄邊思考,或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所以在這里進行一下嘗試,將讀書筆記變為片段式的,跳躍性的,記錄的是讀書當時的想法,至于全書的總結,之后會再花時間重新寫。
1、不只是發現和滿足用戶的需求,還要能創造用戶需求。
這讓我想起了馬車的例子,大概就是如果你問馬車時代的人們想要什么,他們會說要更快更舒服的馬車,然后,福特就造出了汽車。其實,與其說創造用戶需求,倒不如說是發現用戶背后真正的需求。用戶由于專業知識、眼界等的局限,表達出來的只是最直接的需求,而設計者則要據此去發現背后真正的痛點所在,解決它。
2、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本身與最終的答案一樣重要
我一直覺得設計并非靈光一現,每個設計方案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去好好品位。還有就是,要做好一個設計師,應該廣泛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這些就是設計靈感的來源。
3、在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將身處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由融入計算的事物形成的生態系統里。
想到了《失控》里面提到的,機器與生物之間會不斷地相互學習,最終我們會生活在一個機器生物化,生物機器化的社會中。大的方面暫且不說,其中體現出來的是,產品設計理應具有人性化。這也是我在看《about face》時的體會,不管是良好的反饋機制,友好的錯誤提示信息,正確的心理模型,為中間用戶優化等,核心都是產品的人性化。
4、比爾·莫格里奇創立了“交互設計”這一學科,一開始的名稱是“soft-face”,之后改為“interaction design”
5、創造一個成功的交互產品,除了關注絢麗的表面交互外,必須關注適用不同用戶群體的基本交互模型與方式。
簡單說,應該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不要為了設計而設計。
6、交互設計是怎么被創造的,又將走向何處
第一個問題很好回答,第二個問題就值得好好考慮了。莫名想起看過的一本書《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現在事物發展很快,如何在高速發展中把握好方向,如果在做事情的時候能有這種想法,答案應該就不遠了吧。
7、新技術發展的三個階段,可以用三種人來表示:狂熱者,只對技術本身所吸引,不在乎其操作難度;專業者,思考更多的是技術的商業價值;消費者,在意的是技術的體驗,背后的技術細節對其不重要。
對產品開發、營銷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想起了老羅提到的一個理論,大意是,如果產品能吸引消費群體中熱衷于各種新鮮事物的人,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那么就離成功不遠了。類似于口碑營銷吧。
8、產品應不只是著眼于功能上。
的確,一款產品,如果只是能很好地完成用戶的任務,而沒有其他價值,是不能夠滿足需求的。可以用社交屬性、還可以用象征意義。
9、關于反饋的
以往的工業設計,人是可以直接與產品產生聯系的。手按下開關,你仿佛可以聽到電流流過電線到達電燈的聲音,然后電燈亮了。
所以產品的設計要有良好的反饋機制,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
10、當人們看到一個新技術名詞時,總是很自然地將其與一個類似的東西做對比和聯想,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使用了一個錯誤的標志,會讓用戶感到挫敗。
如果能讓用戶直覺式地與產品互動,就能和很好地降低用戶的使用認知負擔,使其專注于任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