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寶紅
第一章 初入供應鏈:打好基礎,進入快車道
供應鏈管理橫向的客戶服務指標:按時交貨率、交期和質量。
供應商管理就是對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
供應鏈的很多問題,表面上是產品流、資金流中斷,實際上是信息流中斷。
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并從中提煉出合適的信息,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供應鏈再造,往往要求對IT系統的再造。
商業問題需要商業解決方案,依賴信息技術只能說緣木求魚。
簡單訴諸于IT化帶來更多問題:實施ERP后,他們的敵人變成兩個,不但要繼續跟流程做斗爭,還得對付系統帶來的諸多限制。為什么不早把流程給理順呢?
ERP實施中的災難:現有流程是一套做法,員工實際是另一套做法,ERP要求第三套做法,注定以ERP實施失敗告終。
供應鏈的核心概念是協作,是個關系問題,而不是IT系統或業務流程的連接問題。(互信度,短期關系還是長期關系,從供應商管理入手建立長期關系?)
重錘之下,你會得到行業最好的價格,但沒法得到行業第一的質量。長期而言,便宜沒好貨,而好貨也注定不便宜。多年壓價的結果,就是系統淘汰優質供應商。
最佳實踐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
公司不差錢,往往是做不好供應鏈的代名詞。
如果你不統計,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法管理。有點規模的公司,沒有指標就沒人負責,沒人負責就做不好。
戰略和執行不分離,容易導致采購人員的精力消耗在訂單層面,沒有足夠多的資源來選擇和管理供應商。只知道斷貨,不知道為什么斷貨。
三種能力:1.供應商的最基本能力是執行能力;2.計劃能力,不但要能做到,而且要能想到;3.分析能力,不但會干粗活,而且會算細賬。
關鍵是你能否潛心做下來,做到最好。魔鬼出在細節中。
(公司口號)說啥的卻啥,而且越是缺啥,越是說啥。
如何做好計劃:需求預測、安全庫存和執行彌補。
需求預測本身是個跨職能任務,任何單一職能做,都是次優化的結果。
沒有經驗,我們甚至沒法問有水平的問題。
如果單憑自己積累的經驗,一個人也許永遠也達不到什么高度。要學習、借鑒別人的經歷,通過吸收別人的經驗,更快的提升自己。
智慧在民間,跟基層接觸,你會發現,他們知道問題在哪里,也往往知道如何改變,只是人微言輕,推動不起來。
理順供應鏈伙伴之間的關系,讓大家愿意共享信息;改善供應鏈的系統和流程,讓大家能夠共享信息。
大企業的效率低,跟閑人眾多、糾纏在一些非基本問題上不無關系。閑人多了,為了顯示自己的價值,就開始考慮太多“前瞻性”的問題,結果是只顧抬頭看路,沒人低頭拉車,反倒把大家的注意力從基本面引開了。
原則與利害:如果供應商交貨遲到,但對生產線沒有什么影響,應不應算遲到?根本性的問題:講原則,還是講利害?林語堂:國人只講利害,不講原則。
一次做不到位,只好分幾次做到位,結果代價更高。
第二章 工作了八年或十年后,日子不好也不壞
你知道問題該怎么應對,但就是沒法系統解決。多年經驗只是減少了問題的發生,沒法實質性的提高、改變。
有了經驗,沒了激情。
需求預測不準,更本質的問題,是選擇了不合適的顆粒度,由不合適的人來做需求預測。
推動標準化、模塊化和通用化,降低產品的復雜度。
越是能力低下,你看到的問題就越獨特。
缺能力,還是缺意愿?
高層是有意愿而沒能力,基層是有能力而沒意愿改變。基層、個體在變革中處于決定性地位。
先改變能力,再改變行為。
職業人的墮落,往往從漠不關心開始。
應對兩難,避免單向思維和單一指標。單向思維、非黑即白、唯一指標驅動的解決方案看上去是解決了問題,其實制造的問題可能會更多。優秀的領袖大都是解決兩難問題的高手。在部門利益的驅動下,聰明人就做出有損全局的傻事來。供應鏈中的悲劇,鮮有例外,背后都有單一指標的影子。
決策流程:由事實出發,由判斷結束。
第三章 成為專家:實現范式轉移,從有知到有知
我們知道的,其實很多都是錯的。
當你認識到問題的本質,知道如何采取系統、流程、組織措施來提高能力時,才能通過改變能力來改變行為,取得更全面、更持久的結果。
前端需要推動標準化,控制產品的復雜度,因為復雜度是成本的驅動器;后端要選好、管好供應商;中間需要提高供應鏈計劃,很多問題貌似沒做到(執行),其實是沒想到(計劃)。
光靠努力,沒法解決這些老問題,我們得換個方式。
能力是組織、流程和系統的組合:組織是選擇合適的人,給他們合適的激勵機制;流程是告訴員工做什么,如何做;系統固化、支持流程,給員工提供工具,并提供數據來評估流程和組織的有效性。
企業的官僚體制越來越復雜,就是因為想通過層層管理來“確保”績效。這就是大企業病,是企業效率低下、失去競爭力的一大根源。好員工是不需要管理的。
結果不能持久,是因為能力不能持久;能力不能持久,是因為資源的投入不能持久。持久的結果需要持久的投入。不投入資源,就沒法彌補能力短板;能力短板沒補齊,結果就不會持久。
看上去是個產出問題,其實是個投入問題。花錢找人辦事。
任何活動都是增加價值/消耗資源的,越早發現不合理的前置活動就越有效。
能力決定行為:沒有能力協作,就習慣性的借助簡單、粗暴的競爭方式。
成本主要是個設計問題:設計不優化,成本自然高;設計選型要求高,成本自然做不低。公司內部,壓力沿著阻力小的方向傳遞,最后,供應商成為了最終的受害者。
企業內部職能之間的競爭性關系,自然而然的會延伸到供應鏈伙伴。
很多問題,表面上是由壟斷,或者不充分競爭造成的,其實是短期關系在作祟。壟斷獨占并不糟糕;真正糟糕的是以短期關系為出發點,單純依賴競爭來應對壟斷的方法論。
改善關系、降低不確定性,還是得從主導供應鏈關系的鏈主企業開始。
訂單和預測:由誰來承擔不確定性的風險。訂單其實是勢力博弈的結果,由弱勢一方來承擔預測的風險。(從計劃的投資項目資金分布開始預測,技術規范,企標,設計院,各省總結各工程建設項目的物料使用結構)
一件事,誰處在最合適的位置做,誰就應該做,否則供應鏈的總成本會更高。
響應周期要縮短,產品標準化和設計優化是一大舉措。
在分享“成功”經驗時,成功者常常有意無意有選擇的講,其實往往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成功。(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成功很難復制。
組織行為是理性的,人們不會故意做傻事,問題出在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