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里的電熱水器服役五年,趕在國慶前以精忠報國的方式壯烈犧牲,預約報修,工人上門檢測,加熱器和密封圈壞,等配件,上門更換配件,發現內膽壞,需要更換新機。維修工給出的方案是可以以舊換新。本著中華人民的傳統美德——節約,等新機一周未果,求助微博,五分鐘之后收到海爾客服的回應。
最初的回應,堪稱完美,理解并認同客戶的感受,要求留下聯系方式便于跟進。約20分鐘后,再次跟進,“有人聯系您了么”,繼續流程服務,40分鐘后,我提醒仍然沒有電話,海爾客服一句“小海已安排,請您耐心等待一下”之后就化身黃鶴,一去再無消息。
我還指望感受張瑞敏“日事日清”企業文化呢,結果沒想到原來有些企業文化真的說在嘴上,掛在墻上,真正面對消費者時卻很難落到實處。
我也是個靠譜又識趣的人,沒再尋求海爾線上服務,默默去商場,幾番對比,最后還是買了海爾最新款更適合家庭成員用水習慣的熱水器,體會線下服務與線上服務的區別。
牛B的產品為什么永遠閃閃發光?當你眼瞅著它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時,你仍然要繼續購買。
02
何謂閉環思維,簡單地說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對于海爾來說,閉環思維就是日事日畢,日事日清。
它的另一個同義詞是復命。
它的川渝方言表達是“扯回銷”。
閉環思維,強調的是如果別人發起了一件事,你不管做得如何,都要最后閉環到這個發起者。
面向上級時,當領導把工作布置給你,不管大事、小事、拿不準的事,難落實的事,讓領導及時了解事情進展情況,在約定的時間內給予反饋,可以說非常重要。于領導而言,了解即掌握。領導把事情交辦給你,即使是小事,事實上這事脫離了他的視野及掌握,和他親自辦是完全不同的,他無從知道交辦給你的工作你辦了沒有,辦到了什么程度,何時辦結,效果如何。于自己而言,接受任務,完成任務,報告即閉環。
面對朋友時也如此,朋友拜托的事,能辦,不能辦,辦到何種程度,及時給予反饋也是美德。
更簡單地說,閉環思維就是一件事,有開頭,必有結尾。
我們可以自省一下:進行一項事情,你會不會半途而廢?一件東西用完之后,你一定會放回原位嗎?收到別人的微信,就算只是通知,哪怕不是緊要的事,禮貌性地回復一個“收到”很難嗎?
我有一個朋友,有時我會分享給他一些關于關于孩子教育,或者商業運營之類的鏈接給他,他從來都恥于回復,說什么咱倆誰跟誰,都這么熟了,還回復什么呀,你發的我都認真看了。在分享了101次未回復之后,我不再樂于分享。
我還有一個朋友,有時會突然打進一個電話說,我的電話快沒電了,你要是一會沒聯系上我,或者我沒有及時回復你勿見怪呀。隔一陣看到微信,“我回辦公室充好電了,恢復正常聯系模式。”
我相信誰靠譜,誰不那么靠譜顯而易見。你猜,在生活和工作中,誰會更受到普羅大眾歡迎呢?
03
互聯網時代的現實生活,靠譜與閉環思維早就直接掛上鉤。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
記得《邏輯思維》某一期專門討論了這個話題,結論是靠譜的人有二個共性:一是隨時保持與他人的鏈接,二是展示自己的“可預測性”。何謂可預測性,不是你的本事有多大,而是你的能力邊界要讓你的小伙伴們知道,他們能確定什么情況下可以找你,找你能把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
可以說,現今最大的美德,不是能力強,而是不給協作者帶來風險,不給“對方辯友”增添更多的麻煩,有些人能力強,但是答應的事做不到,遇到危機不求助,直到把小麻煩拖成大麻煩。這也叫不靠譜。比如,新浪微博海爾客服。
前幾天熱映的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里有一個反轉又反轉之后的臆想推測橋段,不管劇情如何演繹,有一個橋段讓我印象深刻,男女主人公在開往機場的山路里,因一個無心錯失之舉致來車駕駛員昏死。二人為了掩蓋自己幽會的事實,不想報警,把一個意外交通事故生生處理成了“銷尸滅跡”的犯罪現場。小麻煩,最終變成了大事故。
從線上的售后服務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啟示:
在線下正確的群體內,隨時開啟你的閉環思維,做一個靠譜的人,掌握這個時代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