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秘訣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燈光之下。對于有些人來說,適合自己的燈光是百老匯的聚光燈;對另外一些人,一盞小燈就夠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蘇珊·凱恩
這是一篇關于內向與外向的討論。人人都知道,卻不一定了解的話題。
先從我自己的一個故事說起。
十幾年前,我剛上高一。
學校新來的語文老師WC在課前增加了一個“奇文共欣賞”的環節:每節課留出10分鐘,同學們按照學號依次在10分鐘內向大家講述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我是18號。
輪到我講的那天,天氣已經是深秋的樣子。語文課在上午第三節。我從操場上做完課間操回到教室,凍得一直吸溜鼻涕。其實,在走向操場的那一刻,我的心臟就開始劇烈地狂跳。“咚、咚、咚、咚”,聲音從胸腔扯到耳蝸,生怕我聽不見自己呼之欲出的緊張。現在好了,鼻涕索性也跟來了。
我就這樣哆哆嗦嗦地走上講臺,轉身面對大家,盯著空氣中某個虛幻的點,開始了我的分享:《總理大臣被劫記》,一本懸疑、驚悚、政治小說。我一邊催促自己:“趕快講完,講完就下去了。”,卻又舍不得這么有意思的故事草草結束,奮力翻著白眼克服緊張飛速說話。終于,在煎熬中,我聽見自己說:“這個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話音落下的瞬間,狂跳十分鐘的心臟突然安靜下來。
天地清靜,頭腦清明,謝天謝地,我又活過來了。
WC老師在我身后說:“故事很精彩。只是我不明白,你為什么那么冷?”
拜托!我那是抖,緊張得發抖。
之后的好幾年,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不喜歡當眾講話。讀大一的時候去參加一個師姐的婚禮,大家突然唱起歌祝福新人。大合唱,周蕙的《約定》。麥克風在人群中傳遞。本來鼓掌搖擺低唱的我,在麥克風傳過來的一瞬,像扔一個燙手山芋一樣把它扔了出去。嗯,希望師姐沒有覺得我太失禮。
曾經被好朋友投訴“不合群”,在人群中呆久了會非常不自在,總是被初次見面的人誤解為“高冷”,默默地聽多過于滔滔不絕。也常常覺得很抱歉:在大家集體狂歡的時候,我顯得很冷靜。
后來,我的當眾講話越來越熟練,和陌生人見面的時候盡量禮貌周到,在人群里也可以照顧好自己。于是我忘了,我是一個內向者。
直到讀到這本書——蘇珊凱恩《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很多自己的生活小細節在書里得到了印證,可以說是一本讓內向者更加了解“內向”的著作。
內向? 外向?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非常認真且略帶羞澀地告訴某個熟人:“不好意思,我比較內向。”對方極有可能回答:“你還內向?怎么可能!”
內向這事兒還真不是隨便看看聊個三五次七八次就能確定的。即使是比較熟悉的同事和朋友,也有可能并不了解你到底是一個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正如作者蘇珊提到的,內向者能夠也常常會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出健談、熱情等外向特質,有時候甚至比一個真正的外向者更像外向的人。
心理測試結果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以我自己為例,我做過兩個跟內外向有關的測試:大五人格測試(NEO)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大五人格(The Big Five)是從盡責性、開放性、宜人性、神經質、外傾性五個維度進行的人格測試。我的“外傾性”得分低于平均分,可以認為屬于內向傾向。而艾森克人格問卷中內外向(E)一項我的得分是50分,屬于中間型,即既不是典型內向,也不是典型外向。所以從心理測試結果來看,我算是不太明顯的內向性格。
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測試一下,網上直接搜索。心理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對照實際生活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
同時,蘇珊在本書的引言中列舉了內向者的20項性格特征,用“是”或“否”來回答每一項,答案中的“是”越多,越可能是個內向的人。如果“是”與“否“頻率相當,則可能是個中間性格。
高度應激與內向
榮格在其1921年出版的《心理類型學》一書中,將內向者與外向者作為人類性格的中心建構。他認為,內向者往往是被內心世界的想法和感受所吸引,而外向者則傾向于關注人們外部的生活及活動。內向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他們之于身邊事物的意義上,而外向者則會投身到事件當中。內向者會在他們獨處的時候為自己充電,而外向者則在社交活動中為自己充電。
許多心理學家也認為,在處理問題的心理機制上,外向者傾向于速戰速決喜歡冒險,內向者則步調緩慢且更具有目的性。社交場合中外向者更喜歡訴說而內向者更喜歡傾聽。
拋開內向者與外向者在外在表現上的種種不同,蘇珊凱恩認為,區別內外向的重要指標,與這些表現背后的原因息息相關。即,最大的區別在于,內向者對于外在刺激的反應是非常警覺、高度應激,外向者是低度應激。同樣強度的燈光、聲音、氣味、人群數量,對于一些人很舒適,另外一些人卻難以忍受。例如內向者在觀眾眾多的場合做事情時(工作、講話、當眾唱歌、演奏等)覺得備受煎熬,是因為他們對于視覺、聽覺、嗅覺、空間等周圍環境都非常敏感。內向者在陌生人者不太自在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刺激是我們從外部世界所接受的信息的總和。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燈光、聲音、氣味到空間環境等。內外向者對于刺激的不同反應具有其生物學基礎:杏仁核和ARAS。
杏仁核是最古老的腦部結構,是大腦的情緒交換機,其職能之一就是即時檢測出環境中出現的新的或者帶有威脅性的事物并將其反饋給大腦其他部分。第一次見到蛇的兒童也會恐懼害怕,就是遺傳存儲在杏仁核中的信息在起作用。杏仁核天生興奮的孩子面對陌生對象會擺動身體嚎啕大哭,屬于“高度應激的群體”。而杏仁核不那么活躍的孩子會看起來淡定得多。
ARAS,即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是腦干的一部分。它可以控制流入大腦的感官刺激量。內向者的ARAS接收刺激的渠道是開放的,容易使自身處于刺激環繞之中而引發過度喚起——這時你會覺得焦慮、不能思考、受夠了周圍的一切,只想一個人呆著。而外向者接收刺激的渠道相對較窄,更容易引發喚起不足——你會感覺心里發癢、煩躁,想馬上沖到人群中去。這就是為什么通常內向者更喜歡安靜的環境,而外向者愿意參與熱鬧的社交活動。
最佳甜蜜點
一旦我們了解到內向和外向可以理解為對某種刺激程度的不同反應,它就可以幫助我提高生活的滿意度。這里要介紹蘇珊提出的一個令人exciting的概念:“甜蜜點(sweet spots)”,心理學上稱作“最佳喚起水平”。也就是說,當我們了解了自己對于刺激程度的偏好時,就可以有意識地選擇適合自身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會感到過度刺激,也不會刺激不足;不會無聊,也不會焦慮。例如,帶有舒適靠窗座位和多角落、小空間的房型往往適合內向者 ,寬敞、開放式的房子外向者喜歡;大規模的派對適合外向者,在小型派對上深入交流適合內向者。內向者可能在圖書館學習效率更高,外向者或許偏愛在咖啡館學習。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利用音樂、精油、風景等為自己創造一個甜蜜、高效率、最佳刺激的環境。
在實際情況中,最佳刺激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發生變化。當你發現文件里的一句話你讀了五遍或者一篇文章寫了半小時才幾句話的時候,你的狀態就是從最佳刺激跌落到刺激不足了。這時你可以起身做個伸展操或者跟同事聊幾分鐘,重新喚醒自己再次回到甜蜜點。
內向者對公開演講的恐懼多半是因為人群中的過渡喚起干擾了他們注意力的集中和短期記憶。可以通過演講前的反復練習來建立自己的信息,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傳達與分享的愉悅,尋找到自己的甜蜜點,最終帶著這種狀態走上講臺。
把最佳甜蜜點帶到你的生活中吧!
自由特質理論:內向者何時該戴上外向的面具?
內向雖具有生物學基礎,但我們在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威廉詹姆斯說:“每個人都有很多個社會自我,這是由于人們總是要面對很多不同的社會群體,而且會非常在意這些群體的意見。于是通常情況下,人們會在不同的群體面前表現不同的自我。“
哈佛心理學教授布萊恩利特爾是一個內向者,他和家人住在加拿大森林里一間隱蔽的房子里,讀書寫文章;卻同時是幽默、睿智、課程座無虛席的教師,兩種狀態判若兩人。他提出的“自由特質理論”解釋了這一點: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內向,但是我們可以超越自己的性格特質,只要愿意。也就是說,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表現出外向的一面。難怪在開會時很少發言的我遇到教育、文化的話題會一秒變話嘮,滔滔不絕越說越興奮。。。如果一個平常話不多的男生面對一個女生突然健談起來,嗯,多半,他是喜歡上她了。
當人們對自由特質運用自如的時候,很難相信他們所做的是超越自身性格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內向者完全被不熟悉的人當作外向者的原因。
利特爾教授把那些鼓勵人們超越自身性格限制的事稱作“個人核心項目”:個人所鐘愛、有意義、愿意管理的項目。這些項目讓我們獲得愉悅感、成就感、愿意自我調整。但確定個人核心項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往往花很多時間去適應社會規范、追逐社會潮流,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實喜好。這對于內向者尤其困難,他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去適應外部世界。蘇珊凱恩從法學院畢業后成了許多人艷羨的“華爾街律師”,擁有良好的職業前景和可以看到自由女神像的辦公室。她說:“我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明白,律師并不是我終身為了努力的事業,而且與我的個人核心項目相去甚遠。”
以下是她關于如何確定個人核心項目的建議——三個關鍵步驟:
1 回想一下你孩提時代最喜歡做的事情
2 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
3 重視讓你覺得嫉妒的事情
這三個步驟意在幫助我們拋卻成年后各種紛繁復雜的外在因素影響,覺察到個人的熱情和渴望。這是發現個人核心項目的第一步,如何實現個人核心項目,則需要調動自我資源,計劃與持續踐行。
建立“恢復壁龕”
值得注意的是,外向的面具無法一直戴著。即使一個人是在為了自己的核心項目超越自己,他也不想偏離自己的性格太多或太久。所以內向者與外向者都需要回到自己喜歡的狀態獲取能量,為自己在生活中創建盡可能多的“恢復壁龕”。它可以是瑜伽、冥想、森林、和值得信任的朋友的談話等等,甚至包括工作日午餐時間去戶外走一走,開會時選擇自己喜歡坐的位置。
蘇珊凱恩特別建議,在接受一份新工作時,最好像考慮薪資等其他重要因素一樣考慮這份工作是否存在你需要的“恢復壁龕”。如內向者可能喜歡一份允許他花一定時間閱讀寫作的工作,外向者更傾向于下班后時間靈活可以讓他發泄或社交的工作。讓一個內向者需要隨時隨地接聽客戶電話,光是這種想象可能就能讓他的生活覺得被打擾;而一個外向者獨自一人坐在電腦前從上午9點耗到下午5點,他一定覺得無聊透了!
選擇存在“恢復壁龕”的工作,能量的消耗和補充可以達到一個相對平衡,也更容易在一份工作中長久努力。
社會架構:警惕合作對創造力的扼殺
Teamwork、leadership,外向友好型的社會架構中,這些概念已經深入我們每一個人的頭腦,學校、公司將團隊工作設置為重中之重,似乎只有合作能創造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成果。
然而,事實表明,多數發明家、工程師、藝術家都是獨立工作。第一臺個人電腦的運行流程是沃茲尼亞克在惠普的辦公室里獨立設計出來的,牛頓被蘋果砸中的時候幸好不在狂歡。這是因為,創造和創新需要持續的“深入思考”和“刻意練習”。而在許多領域中,只有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你才能真正投入到所謂的深度思考與刻意練習中,從而生產出something diffirent.
而在“合作”思維指導下的學校、公司的某些機制,恰恰是對創造力的扼殺。它們更像是專門為那些喜歡集體項目和高強度刺激的人設計的。開放式辦公室、頭腦風暴、小組學習就是三個典型例子。
研究發現,開放式辦公室會降低工作效率和弱化記憶力。開放式辦公室的員工容易被同事的電腦屏幕影響,同事間發生爭執的頻率更高,需要忍受吵鬧和噪聲,缺乏環境安全感,甚至更容易患感冒。因為開放式的環境中存在著過多的刺激因素,沒有個人空間。當然,開放式辦公室并非完全不可取,它適合會議、小型討論等需要交流的場合。如果能在開放式辦公室隔出部分私密型辦公場所,就會更好。
而相關研究也表明,頭腦風暴并不能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實驗中成員獨立工作時會比小組協作得出更多想法,這些想法的質量也等同或高于小組作業共同得出的想法。(網絡匿名頭腦風暴除外) 是不是很吃驚?
心理學家給出了三個原因:
1 社會惰化:小組中會有人袖手旁觀,把任務都丟給隊友
2 產生式阻礙:小組中只有一個組員在滔滔不絕或能快速產生想法時,其他校成員往往處于被動聽取狀態
3 評價焦慮 擔心自己的想法不夠好而不在小組內發表
學校里的小組學習對于學生的個體學習進程的幫助很小。首先,過多的小組學習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刻意練習的時間,而這是學習新技能的基礎。交響樂團的樂手需要在練習合奏之前對自己的部分已經相當熟悉。另外,小組學習的節奏和成果通常都是依照小組中最健談的人的意見而定的。內向或思考深入但速度較慢的學生的意見會被忽略,雖然他們的意見可能更有質量。
關于內外向的一些有趣小細節
書中提到了一些關于內向者與外向者的一些小細節,十分有趣。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在生活中留意是否也有這些現象,增加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
1 內向者在低分貝噪音環境下做事更有效率正確率更高,外向者則需要較高分貝的噪音。
【因此,不必要求一個外向的小孩一定要在安靜的環境下學習,他極有可能因為太安靜而睡著。】
2 內向者討厭人數眾多音樂嘈雜的聚會,但如果他們能在聚會中和某個人進行一次促膝長談,就會覺得自在滿足。
【我在異國他鄉旅行時,"Where are you from", "That's cool"這樣無意義的對話幾乎把我弄瘋,直到我在落日下和一位看起來同樣內向的谷歌工程師有了一次深度談話,過程中還用了一個很妙的比喻,那感覺爽透了。】
3 ?高度敏感人群通常會發現一些別人疏漏的微妙細節,例如他人情緒或別人語氣上的微妙轉變(可能對方本人都沒有意識到),或者燈泡太亮等
【So,好好利用敏感帶來的細致覺察力,或許可以讓工作更完美。】
4 ?如果你用一種復雜的方式來思考,那么談論天氣或者你去哪里度假這樣的問題就遠不及談論價值觀或道德有趣了。
【內向者們,不必對自己對某些大家熱烈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而感到抱歉了~】
5 敏感的孩子被羞愧或焦慮等消極的情緒所控制時,他們會完全無視他人的需要。因為喪失了這個能力。
【此時,不要急著逼他們道歉或做出改正的行動。】
6 ?社交中的臉紅是尷尬或在乎的表現,它是不能被當事人控制的。
【想起一個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就會臉刷一下紅到耳根的女同學。原來如此。】
7 ? 敏感人群多的教室里會更加安靜專注,老師會感覺獲得更多尊重。
【那么,一個不停老師講話的孩子有可能是因為外向和尚未專注,而不是故意搗亂。】
8 ?一項針對投行投資人的調查顯示,表現最優的是穩定的內向者。
9 ? 由于文化傳統的因素,亞洲留學生常常在美式的課堂參與模式中表現不佳,不愿意發言。
【亞洲學生并不是內心沒有想法,他們只是需要突破當眾發言的障礙,放棄自我評判,相信自己的觀點并堅定地加以表達。】
10 ?在親密關系中發生沖突時,內向者傾向于以沉默和讓步來避免沖突,外向者則提高嗓門以表示他更想解決問題。于是,摩擦往往愈演愈烈。
【表面上看,讓步或憤怒都是對對方的打擊。實際上,讓步或憤怒都是愛的語言。】
11 內向者通常喜歡在友好情境下認識的朋友,外向者則喜歡競爭中的對手。
12 ? ? 亞洲人偏愛接受友善的合作伙伴的提案或服務態度好的餐廳,以色列人則更關注傳遞的信息,不會因為對方所表現出的態度是否和善而有所動搖。
【我要學習后者,更關注內容,而不是對方的態度和情緒。】
13 ?與內向者相比,外向者在判斷對方是不是喜歡與他們交談方面的回答更為準確。
【曾經以為一個師姐不喜歡我,后來才知道其實人家覺得我很不錯!內向的朋友們,下次說誰不喜歡你之前,先想一想,問一問。因為咱們的感覺很可能是錯覺。】
正如,一個安靜文雅的人,也可以擁有積極獨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