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 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
01.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
你好,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這是一本幫助我們了解生命智慧以及養生之道的醫學經典。
眾所周知,演員的生活節奏一般都不是很規律,常常晝夜顛倒。然而演員孫儷卻特別注重養生,她曾多次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有泡腳的習慣。不僅如此,即使在拍戲期間她也盡量保證早睡早起。這種規律的生活使得她的氣色狀態都特別好。其實,孫儷遵循的就是中醫傳統的養生之道。如果你還想對中醫養生有更多了解,不妨聽聽我們今天解讀的這本書——《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書四大經典之首,它不僅揭示了養生常識,更是闡明了人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奧秘。然而經典總是有些晦澀難懂,好在我們可以從專家的解讀中領悟經典。
在2006年,原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曲黎敏在山東電視臺開講《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中醫文化的傳播,出版過很多中醫與文化相結合的書籍,包括《從頭到腳說健康》、《中醫與傳統文化》。12年之后,在《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這本書里,曲黎敏首次逐字逐句以全新視角來解讀《黃帝內經》。本書主要講解的是《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這兩篇。
好的,以上就是這本書以及作者的一些簡單介紹,今天我們將提取這本書的精華,分為三個部分來講解這本書的內容:
第一部分,我們先來了解,《黃帝內經》中蘊含的生命智慧。
第二部分,我們主要來看看,什么是四季養生法。
第三部分,我們重點來了解,有助于長壽的生活方式。
話不多說,讓我們先來看看本書的第一部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生命智慧。
在《黃帝內經》的開篇就提到了人長命百歲的秘密在于“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作者認為這8個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綱領。這里的“術數”指的就是天地萬物所遵循的規律。它的范圍非常寬廣,包括陰陽之道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陰陽五行學說是《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這種學說最早不是由《黃帝內經》提出的,而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的各種自然現象的規律。他們發現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存在著對立統一兩個方面,于是就用陰陽這兩個字來進行概括。《黃帝內經》這本書就將陰陽之道和醫學結合起來了。書中提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對于陰陽二字,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人們最常見的理解就是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這種理解是對的,但是不夠全面。比如說前幾年流行的一個詞叫做女漢子,就是說一些女生像男生一樣能干,那么這樣的女漢子其實是外陰內陽。反過來看,有些男生性格比較女性化,其實是外陽內陰。
作者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來辨別陰陽。她說,能夠讓事物凝聚起來的力量就是陰,能夠讓事物宣散開來的力量就是陽。人體就像是一個小宇宙,自成系統。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整個宇宙以及人體這個小宇宙都必須維持著陰陽調和的狀態,才不會出問題。
解釋了陰陽之道,我們再來看看什么是五行學說。五行最早是在《左傳》里面記載的,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它對應的是人體的五臟,即心肝脾肺腎。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它們之間是相生相克、互相牽制的關系。
五行講的不是五種物質,而是指的五種運動方向或者是狀態。比如木的本性是直的,就是說凡是屬木的,它都有一種上行的趨勢,但事物的成長不會是直線上升,而是盤旋式上升,曲中有直。舉個例子,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肝是屬木的。《黃帝內經》里面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將軍是有勇有謀的,代表肝不僅有直還有曲。所以養肝不能一味地去生發,還要注意有所收斂。生發就是壯大、提升的意思,比如中醫常常提到生發陽氣。陽氣是我們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陽氣越充足,人體就越強壯。再比如腎屬水。水的特性不只是往下流,它還有一個特性就是能夠滋潤萬物。有的人口干舌燥就是因為腎的滋潤功能喪失了。五行是相生相克的,關鍵就在于中庸,意思是要平衡。
除了陰陽五行要保持平衡之外,天人合一思想也是《黃帝內經》中的另一個生命智慧。作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人這一輩子最關鍵的是要跟天走,而不是跟人走。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們要順應自然的節奏。只要順應自然,人體一般不會生病。什么叫順應自然?就是說該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
比如說中醫講究睡子午覺。午時指的是上午11點到下午 1 點。這個時間段小憩一下對人體很有好處。如果沒有午休條件,閉上眼睛養神也是可以的。子時指的是半夜11點到凌晨1點這段時間。如果過了半夜11點還不睡的話,陽氣慢慢地生發,人就會越熬越有精神,接著就會失眠。再比如夜里是不應該吃東西的,如果你吃了東西就不容易消化,會對脾胃產生負擔。吃好睡好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其實不容易。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熬夜加班成了很多人的常態。人們喜歡在深夜邀上三五好友吃吃火鍋、擼擼串,或者獨自點個外賣填飽肚子。這樣吃起來是很爽,可如果長期保持這樣的生活狀態,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害的。
成年人的作息不規律會有損健康,那么孩子如果不遵循生長發育的規律就更要不得了。腦垂體是人體分泌生長激素的一個組織,它關系到孩子的身高以及性的發育。一些無知的家長看到孩子著急長不高,就給孩子吃生長激素。這樣做其實會破壞孩子的生殖系統發育,不僅花了冤枉錢還傷害了孩子的身體。作者就曾接診過一個女孩,因為家長給她打生長激素而導致停經。事后家長非常后悔,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長。再比如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愛鬧。有些家長,特別是一些老人卻偏偏要求兩三歲的小孩老老實實地坐著。其實這樣做不僅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還會傷到他們的脊骨。再比如小孩子的脾胃本就脆弱,如果再過分強迫他們讀書學習,導致思慮過甚,孩子還會得胃病,長大了也更容易厭學。
好,說到這里,我們先來對第一部分做一個小結:《黃帝內經》不僅傳授了養生之道,更揭示了生命智慧。陰陽五行學說是《黃帝內經》的基本理論。作者告訴我們,能夠讓事物凝聚起來的力量就是陰,能夠讓事物宣散開來的力量就是陽。整個宇宙以及人體這個小宇宙都必須維持著陰陽調和的狀態,才不會出問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對應人體的五臟,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它們之間是相生相克、互相牽制的關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們要順應自然的節奏。
好,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本書的第二部分,什么是四季養生法。
四季的輪回亙古不變,這就是自然的神奇之處。人類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所以人類的生長發育也要依照四季輪回的自然規律。
我們根據季節變換的秩序,先來看看春天應該如何養肝。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陽氣旺盛,是養肝、護肝的好時節。《黃帝內經》里面講,“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說,我們在春天如果不注意養肝,到了夏天,身體提供給你茁壯成長的能量和氣血就不夠了。肝氣旺盛會使人精神煥發,但是肝氣生發太過或是肝氣郁結,又會損傷肝臟。人們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比如心情抑郁、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的人還容易發生中風。
養肝要先從睡眠入手。《黃帝內經》中講春天要夜臥早起,意思是可以晚一點睡,要早一點起床。但是最晚不要超過11點。凌晨一點到三點的睡眠也很重要,因為這個時間段是肝經在值班。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只有在睡眠狀態下才能夠養肝,因為人體在睡眠狀態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這就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增強人體的抵抗能力。
唐詩里面講“春眠不覺曉”,其實是有道理的,那么為什么我們在春天老是犯困呢?這是因為春天的陽氣生發是要慢慢地來,如果太快的話我們的身體會受不了,就會發暈。春天犯困是我們的身體在強迫自己休息,這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方式。所以,我們在春季有條件的話,可以中午睡個午覺或者閉目養神一會兒。
其次,養肝要從飲食上來調節。春季適合食用一些性溫味甘的食物,比如谷類、魚肉等。還有溫補陽氣的食物,比如韭菜、大蒜、洋蔥、魔芋、生姜、蔥等。
為避免肝火過旺,可適當吃些清熱、滋養肝臟的食物,如蕎麥、薏仁、菠菜、蕹菜、茄子、黃瓜等。新鮮水果和時令蔬菜也不要少。
最后,是要注意情緒。人在發怒的時候,肝血是往上沖的,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腦出血。《三國演義》有一個“三氣周瑜”故事。周瑜是吳國的大將軍,才華橫溢。而我們都知道蜀國有一位足智多謀、舌戰群儒的諸葛亮。周瑜在與諸葛亮的幾次交鋒中,由于自己心胸狹窄,經常生氣,再加上積勞成疾最后氣得肝血上涌,一命嗚呼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氣的平和心態。
我們再來看看夏天怎樣預防猝死。
夏天對應五行里面的火,而心屬火,所以夏天是養心的季節。很多人都怕過夏天,因為夏天太熱,容易出汗。人體的汗液又叫做心液,心臟的心。出汗對心臟有好處也有壞處,關鍵是看這個汗是怎么出的。如果能夠在夏天痛痛快快地出一身汗,冬天就不容易生病。但是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空調,大家整天都待在空調房里面,這汗還怎么能夠發得出來呢?所以夏天還是要適當去戶外走走,走到從頭到腳微微出汗即可。
夏天要特別注意預防猝死,也就是心梗。每年夏天都有因為晨練猝死的新聞報道。因為清晨是人一天當中血壓的高峰時期,所以晨練時最容易出現心臟缺血的現象。另外人們夏天在健身房里鍛煉過猛,汗出得太多了,消耗了大量的心液,也會導致心臟病突發。再一個就是鍛煉出了大汗之后,不能用冷水沖澡。因為運動出了汗之后本來就是消耗了心液,再被冷水澆了容易受到驚嚇,導致傷肝。對于這種心律不齊的癥狀,作者在書中里面說可以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具體的做法是準備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9克、細辛1克、通草6克、大棗8枚、炙甘草6克,3碗水煎成1碗水即可,一天喝三次,5天為一個療程。
那么秋天如何去燥呢?
入秋之后,天氣漸漸轉涼,晝夜溫差大,降水減少,氣候干燥。《黃帝內經》里面就講到“燥勝則干”,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的皮膚在秋季特別容易干燥,從內部來講的話,精氣也容易枯竭。所以秋季容易發生口干舌燥、皮膚粗糙、干咳少痰的癥狀。中醫認為,肺臟對應白色,在秋季要多吃些白色食物可以起到潤肺去燥的效果。比如白蘿卜、白菜、百合、銀耳、蓮子等。同時,咱們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肉桂等辛辣燥熱食物。秋季還可以練練氣功,有助于調養肺氣,預防感冒。尤其是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病患者都可以在秋季多多練習氣功。人們常說,“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所以要注意在運動后及時擦干或換衣物,不要立即洗澡,以避免濕氣留在體內,冬天容易咳嗽。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冬季怎樣改善手腳冰涼的現象。
很多女性朋友在冬天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其實這是陽虛的表現。再加上久坐、熬夜或者壓力過大,也會損耗陽氣。這樣就會因為氣血不足,導致血液無法到達神經末梢,出現手腳冰涼的現象。怎么改善這種狀況呢?
首先女性在冬天要避免過度節食。冬天是萬物休養生息的季節。動物們都知道要提前養秋膘來抵御冬天的寒冷,人如果在冬天減肥的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如果非要在冬天減肥,人們在來年的春天就容易生大病。對于女性來說,還會導致手腳冰涼。
其次,按摩加泡腳對緩解手腳冰涼也有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左右雙手交叉按壓手心的“勞宮穴”,或者反復揉搓腳心的“涌泉穴”,直到手掌和腳底覺得發熱為止。勞宮穴就是當你彎曲手指握拳時,手掌對準中指指尖的位置。涌泉穴是當你用力彎曲腳趾時,腳底前部出現的凹陷處。
按摩之后在睡前用40度左右的熱水泡腳,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就可以。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像揉核桃那樣去活動你的手。晚上泡完腳后躺在床上轉一下腳腕。左邊轉36下,右邊轉36下,堅持100天,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是要注意冬天的飲食調節。冬天喝臘八粥對滋補陽氣特別好。乾隆皇帝就喜歡在冬天食用臘八粥。清代宮廷的臘八粥用粳米、豇豆、栗子、大棗、葡萄干、花生、核桃仁等配料熬制而成。它所使用的食材大多具有藥性,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到了冬至這個節氣,還可以吃當歸生姜羊肉湯。這個湯有利于滋補陽氣,而且對于治療產后腹痛、化解淤血也有很好的效果。準備的材料就是當歸150克,生姜250克,羊肉500克。將羊肉洗干凈、切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燉煮一到兩個小時就可以了。
好,說到這里,我們來對第二部分做一個小結:人們在春天要夜臥早起,但是不要晚于半夜11點睡覺。早上起床后,精神放松,慢慢地散步,這些都是有助于養肝的生活方式。夏天要注意養心,不要老待在空調房里,要適當地進行戶外鍛煉,鍛煉到身上微微出汗就好。如果在健身房里運動到大汗淋漓,一定注意不要沖冷水澡。秋天早睡早起,多吃秋梨、銀耳等潤肺的食物,有助于去燥。在冬天喝臘八粥和生姜當歸羊肉湯有助于補氣血,預防手腳冰冷。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本書的第三部分內容,有助于長壽的生活方式。
前面我們講《黃帝內經》里面的核心思想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是理論層次的養生之道,接下來我們就講講具體在日常飲食睡眠等方面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是要做到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的“節”,第一個意思就是節氣。這是指我們不要吃反季節的食物,要順應自然規律。
其實現在一年四季,超市里面什么蔬菜水果都有,弄得我們反而不知道什么瓜果是應季的。比如西瓜原本是夏天的水果,以前技術水平達不到的時候,冬天是長不出西瓜的。現在我們在冬天也能買到西瓜,但實際上冬天吃西瓜對我們的身體是有傷害的。因為西瓜屬于寒性食物,我們在夏天處于暑熱狀態中,吃西瓜能很好地消暑,但如果是在冬天吃西瓜,會特別傷脾胃。因為在立秋過后,人體陽氣逐漸收斂,要多吃溫熱的食物來調理脾胃。立秋過后吃西瓜容易腹瀉、感冒。如果人們是在冬天吃西瓜,還容易手腳冰涼。
飲食有節的“節”,第二個意思就是節制。《黃帝內經》里面講以酒為漿的人是不能長壽的。什么叫以酒為漿,就是把酒當水喝。其實酒是好東西,只不過人們飲酒過度就會生病。酒在古時候是一種藥,而且過去的酒是五谷雜糧釀造出來的精華。古時候長壽的人經常會每天喝一點小酒。而現代人飲酒過度,再加上很多不法商家出售勾兌的假酒,不僅不養生,還傷身。不僅是酒,任何東西吃過量了,都是不好的。比如在夏天有些地區的人們特別喜愛小龍蝦,麻辣的、十三香的、蒜泥的,確實誘惑人。因此,每年夏季都會有人因為一口氣吃了四五斤小龍蝦,導致急性腸胃炎,被送進醫院。
其次是要做到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就是指作息時間跟著天走。其實古人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有道理的。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么豐富的夜生活,太陽一落山他們嘮嘮嗑就睡覺了。
反觀現在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有的是通宵加班,有的是熬夜刷手機,打游戲。其實這些不良生活作息,都是在透支我們的身體。也難怪年輕人熬夜猝死的事件越來越多。有的年輕人一邊喝著補品,一邊熬夜,還有些女性一邊熬夜一邊敷面膜。其實對于女性來說,最好的養顏方式就是睡夠覺。總是熬夜的話,敷再昂貴的面膜,對于我們的身體和皮膚都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覺。古人把睡眠稱為“眠食”,睡眠的眠,食物的食,就是說睡覺和吃飯一樣重要。曾國藩就非常注重睡眠養生,他曾經說過“養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睡眠能夠對人體大腦和整個神經系統進行有效調節。充足的睡眠能夠健脾益胃、養足人體的精氣神。在前面的四季養生法里面,我們也講過睡眠的重要性。比如睡子午覺,睡前不要暴飲暴食等等。
最后,是要做到養心。電視劇《老中醫》里面講到,“萬病由心起”,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養心之道有三條,第一是不偏執。
我們常說就像三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小孩子一會兒哭,一會兒又能笑,累了立刻就能睡著,而大人心里有事就輾轉難眠。這就是因為大人容易犯偏執的毛病。偏就是脫離正道,執就是持續不改變的意思。怎么破解呢?答案就是善忘。我們要學會把情緒清零,像小孩一樣有什么高興或者傷心的事情,過了就過了,不要記掛在心里。
作者接觸過很多這類的病人:他們活得很精致,無論是外表、談吐、舉止都非常講究,可其實這類人活得很苦。因為他們的情緒太過偏執。有個老太太特別喜歡多管閑事,要是事情沒管好的話,她就喜歡生氣。吃了藥也不見好,這是因為它的病根是在情緒方面的。作者在醫治這個老太太時,讓老太太一邊煮藥一邊罵自己多管閑事多吃屁。念著念著她對事情就看明白了,她的病也就好了。
女性的偏執,有時候還往往與生理相關。現代女性在職場和家庭的壓力都很大,痛經現象也很普遍,要做到月經期間情緒不波動確實很難。湖南臺主持人吳昕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時,在節目里找了一位中醫看診。中醫給她把脈之后說她是血瘀、血虛以及氣虛的體質。接著醫生就直接問她痛經到了什么程度。她說疼的時候需要吃4片止疼藥才有效。作者提醒女性在月經期間尤其注意不能生氣。因為月經期間的女性處于一個開放系統中。如果在月經期間生氣,就會凝結一些氣息,形成淤血,甚至會導致閉經。所以,為了身體著想,我們在月經期間盡量保持心情舒暢。
養心之道的第二條是控制欲望。
《黃帝內經》里面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的意思就是內心沒有太多的需求。其實欲望不一定是壞事,它有時候也是我們的某個奮斗目標,但是過了頭就不好了。欲望過多,痛苦就會找上門來。
作者提倡的養生之道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問一下自己,在這件事情上你有沒有貪心。如果沒有,我們就能夠做到氣定神閑,內心從容。很多人不會這么覺得,他會覺得都是一樣的人,為什么你可以住大房子,開好車,而我卻什么都沒有。
媒體曾經報道過這樣一篇新聞:30多歲的王女士原本是公司的會計,后來為了照顧家庭就做了全職太太。2006年,王女士開始學著別人炒股,六七年之后成了資深股民,也確實賺了不少。2015年,她開始偷偷地把家里的積蓄都投進股票賬戶。最初她也賺了一大筆錢,誰知沒多久又虧得血本無歸。從那以后,她就變得癡癡呆呆,整天失魂落魄。如果能夠及時止損,這位女士也不至于落得這樣的下場。
養心之道的第三條是學會獨處。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壓力也很大,可是越是這樣,我們越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里講的就是人要學會與自己相處。
很多人害怕一個人待著,覺得無聊空虛。他們喜歡去扎堆,喜歡有人陪著自己。可是熱鬧過后總要一個人面對內心。為什么現在得抑郁癥以及狂躁癥的人這么多,就是因為他們無法與自己的內心和平相處。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守不住自己內心的神明。
能夠守住自己內心的神明,那么獨處的時候你就是自在從容的。如果不能,那么你就會每天惴惴不安,神情恍惚。心靈的安寧才是最重要的養生之道,吃喝都是其次。比如文學大師錢鐘書的夫人楊絳活到了105歲,她本人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最大的愛好就是靜靜地看書、寫字。她能夠從獨處中獲得精神的養分,這是她能長壽的重要原因。
好,到這里,我們來對第三部分做個小結:想要健康長壽,要做到三點: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注重養心。飲食有節就是讓我們吃當季的食物,同時有所節制。起居有常是指按時起床,不要熬夜。養心之道包括三點:不偏執、控制欲望以及學會獨處。
好了,以上就是我要介紹的全部內容。現在,讓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介紹了《黃帝內經》中蘊含的養生智慧,包括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整個宇宙以及人體這個小宇宙都必須維持著陰陽調和的狀態,才不會出問題。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對應人體的五臟。它們之間是相生相克、互相牽制的關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們要順應自然的節奏。
然后,我們介紹了四季養生法。人們在春天要夜臥早起,注意養肝。夏天要注意養心,不要老待在空調房里,要適當鍛煉到微微出汗。秋天要早睡早起,多吃秋梨、銀耳等潤肺的食物,有助于去燥。在冬天要通過合理飲食及鍛煉來預防手腳冰冷。
最后,我們介紹了長壽之道有三點: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注重養心。飲食有節就是讓我們吃當季的食物,同時有所節制。起居有常是指按時起床,不要熬夜。養心之道包括不偏執、控制欲望以及學會獨處。
好了,《曲黎敏精講<黃帝內經>》這本書就分享到這里。感謝你的收聽,我們下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