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說一個,你認為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我問過些人,答案是各種各樣分享,口碑,追求極致甚至還有人回答說互聯網只是傳統企業的工具。而我的答案是網絡效應,在這里沒有對錯,只是看法不同。這并不是說傳統行業沒有網絡效應,語言,傳真,快遞,傳媒,甚至普通的傳統企業或多或少多會存在一定的網絡效應。而我的答案主要強調互聯網企業對于網絡效應的追求和利用率與傳統行業不是一個級別的,或者說網絡效應是互聯網企業的立命之本。
毫不夸張地說,網絡效應創造了互聯網行業的絕大部分價值,在互聯網領域甚至是科技領域中,贏家通吃的企業都是網絡效應推動的,這里說的是都,沒有任何例外(反正到目前為止我是沒發現)。
網絡效應
什么是網絡效應?
先來看概念,它是指經濟學或商業中,消費者選用某項商品或服務,其所獲得的效用與使用該商品或服務的其它用戶人數具有相關性時,此商品或服務即被稱為具有網絡外部性,而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網絡效應。這里舉個例子,微信的用戶越多,它對你的價值也就越大。如果想不明白我們可以逆向思考一下,如果就你一個人使用微信的話,微信是沒有意義的。就因為你能在微信里面能夠快速的找到你的朋友,這才是微信最核心的價值。(網絡效應與網絡外部性其實有一定的區別,但作為思維模型學習來說,我認為不區分是足夠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學習)
從2.1、2.2、2.5、3.0到3.5版本,這幾個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匹配通訊率,QQ離線消息,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這一系列的更新,其實為的就是一個目的:那就是讓用戶不斷的加好友。為了讓用戶數突破網絡效應的臨界值,等突破了臨界值之后,就可以依靠網絡效應這個發動機來推動用戶增長。簡而言之,如果某一產品隨著用戶的增加,可以提高產品本身價值,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該產品具有網絡效應。
羅伯特·梅特卡夫
網絡效應這個概念是由羅伯特·梅特卡夫宣揚之下才被廣為人知的。他指出:一個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每位用戶所獲得的效益并非常數,而是大約隨著網絡用戶總人數呈線性成長。雖然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了,但是人們后來發現,對于網絡效應的認識還是低估了。
2001年,MIT計算機科學家David Reed又進一步深化了這個概念,他宣稱梅特卡夫其實低估了網絡的價值,因為梅特卡夫的網絡效應中每個節點的價值是相等的,而現實中每個節點的價值是不同的。例如微博一個大V與一個普通用戶的價值是不同的。Reed 認為網絡的真正價值隨聯網人數呈指數級(2^N)增加,這個速度要遠遠快于梅特卡夫定律的描述。我們稱之為 Reed 定律。
如果對數學有一定了解的同學應該能知道,這時一個指數增長的模型,所帶來的影響可是比之前的線性增長大的多。如何不太清楚可以自行查閱之前我總結的不確定性,復利的文章。
直接/間接網絡效應
直接網絡效應是指同一市場內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即使用同一產品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消費者的效用。例如,電話,傳真機,微信,郵件等,對于這類產品來說,其價值主要提體現在用的人數上。
另外一種叫間接網絡效應,它主要產生于基礎產品和輔助產品之間,這種互補性導致了產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賴,即用戶使用一種產品的價值取決于該產品互補的產品數量和質量,一種產品的互補性越多,那么該產品的市場需求也就越大。例如,如果我要買相機,除了相機本身之外,還要考慮配套設備的環境,鏡頭組的豐富度,其他配件的兼容度等。或者是在選擇 Windows 還是macOS時,除了硬件本身和系統之外,還要考慮每個系統環境的軟件生態與自己實際需求的匹配程度。
基本屬性
網絡效應的影響力主要由以下幾個屬性所影響:節點和連接,網絡密度,方向性,節點關系,臨界點。
節點和鏈接
談到網絡效應我們就該意識到,網絡是由節點和鏈接組成的,換句話說,節點是網絡的參與者。節點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常用的節點主要有消費者,設備,買家,賣家等。同一網絡中節點的影響力、權利和價值可能有所不同,通常來說,中心節點相比于邊緣節點在網絡中具有大量的鏈接量,也更有價值。
網絡密度
網絡的密度由其鏈接與節點的比率決定的,比率越高,網絡越密集。在網絡中,密度通常并不是均勻分布的,一般來說,網絡密度越高,其網絡效應越強。這就好比,同一個消息,從大V發出來和從一個普通用戶發出來,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是不一樣。
方向性
節點之間的鏈接是有方向的,也可能是無向的,這取決于網絡節點之間的交流方式決定的。這種交互方式可以包括金錢、信息、通信以及可以交互的任意其他東西。例如,微博中的大V與普通用戶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單向的,明星與粉絲之間的互動也是如此,而在微信里往往是雙向的。
節點關系
節點關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一對一,另一種是一對多。對于一對多的鏈接關系,通常他們的聯系也是單向的,這類關系可以將信息傳遞到邊緣節點,但回流的交互通常會很小,而一對一的關系通常是相互的。這里仍然可以參考上面方向性的例子。
臨界點
在網絡規模達到臨界點之前,其實整個產品仍處在一個很脆弱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可能對用戶的價值還沒形成或者非常小。處于這個狀態的產品,最大的挑戰就是建立足夠的初始價值,來激勵早期采用者開始使用進入網絡使用產品。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互聯網產品早期會免費策略甚至是補貼,為的就是盡快突破臨界點。
啟發
規模經濟
其實很多人會把網絡效應與規模效應給搞混。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相關的內容可以查閱收益遞減那篇文章)。例如,某手機企業,剛開始是以發燒為買點,聚集了大量的消費者,也給他們帶來了他們與供應鏈企業較強的議價能力,使得同價格的產品他們性能更好,同性能的產品中,他們價格最低。如果這個循環能夠持續下去,那么他市場會不斷的擴張。大家注意到目前說的是規模經濟,它并不是網絡效應。而這個手機企業的網絡效應在另一個地方,它做了一個社區,讓每個使用它產品的用戶可以在上面反饋各種信息,然后收集起來,作為產品更新的目標。這樣更多的用戶產生更多的反饋,更多的反饋,產品體驗就越完善,這才是網絡效應。而增加反饋也是一種將規模效應轉化為網絡效應非常好的方法。
病毒效應
另外一個容易與網絡效應搞混的是病毒效應,病毒效應的目的是讓新用戶使用你的產品,當現有用戶免費為你帶來更多的用戶時,這個產品就可以說具有病毒效應。例如,某電商平臺,如果用戶可以拉到朋友為他砍價,只要拉夠一定數量的朋友,此用戶就能以一個非常低的價格購買到該產品。也是這種機制,讓這個產品在剛開始網絡效應還未突破臨界點的情況下具有病毒效應。類似的還有現在不少的病毒營銷都是這個思路。但具有病毒效應,并不代表具有網絡效應,如果沒有在這期間形成一定的網絡效應,那么在病毒效應失效后,用戶也會隨之而散,它能拉來用戶,但不能留下用戶。
如何在構建產品中如何利用網絡效應
想要構建一個具有網絡效應的事物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模式上的認識,也就是使用點線的關系梳理自己的產品的“模型”,在梳理的同時,要注意節點之間是如何形成聯系的,這樣可以在設計一些能夠提高網絡密度的產品機制,鼓勵節點自發的創建新聯系。例如鼓勵用戶拉新,新用戶獲得更多的折扣,另一種思路就是,引導用戶完成核心操作越多,所積累的數據對用戶本身也會形成網絡效應,例如筆記應用,你建立的筆記越多,它對你的價值也就越大。
尋找網絡中的“白熱化中心”,指的是一些最密集,最活躍的部分,并把產品特性和語言集中激活其相關的用戶行為上,讓他們表現得更像那個群體。這主要是在于一些產品價值的輸出和社區文化構建中比較常見,例如知乎,豆瓣都非常明顯。
總結
如果某一產品隨著用戶的增加,可以提高產品本身價值,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該產品具有網絡效應。當然,這里要提一點,雖然文章里面說的基本都是正向的方面,但是網絡效應也會在負面起作用,例如,堵車的時候車輛越多擁堵的時間也會成指數的增加。類似的還有網絡堵塞,比特幣的隨著用戶的增多,流通性越差。
網絡效應主要分直接與間接兩種網絡效應,其基本屬性包括:節點與鏈接,網絡密度,方向性,節點關系,臨界點。如果想要分析某個事物的網絡效應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要區分網絡效應與規模效應和病毒效應,具有了規模效應和病毒效應并不代表具有網絡效應,而且這兩種效應也很難形成企業的護城河。在這之前要想辦法將這部分優勢轉換成網絡效應。轉換的方法是建立點線關系,鏈接節點,增加反饋等。
自發展網絡的一個流行的策略是著名投資人克里斯·迪克森提出的“為工具而來,為網絡而留”。此策略意在通過單用戶工具吸引用戶,并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讓他們參與一個人際網絡。這個單用戶工具,是用來幫助獲得種子用戶,從而達到“臨界質量”。而網絡則用來為用戶創建長期價值,并為公司構筑競爭壁壘。
最后,要說一下,并不是有了網絡效應就能高枕無憂了,即使在今天這些科技巨頭,仍然受到各個方面的挑戰,一個不小心也會被人迎面趕上。如果我用一個非常時髦的說法就是,沒有什么事情是網絡效應搞不定的,如果真有那就是兩個網絡效應。
如果您認同我的文章,請幫忙點贊,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