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Saqib去年9月從巴基斯坦返回中國時送給我的書,一直擱在書柜里沒有看。某天跟姐妹們聊到信仰無意中提起了這本書,沒想到群里的姐妹三天后告訴我她讀完了,感動得流淚了三次。我這才拿起書花了兩天讀完,感知得最多的卻是主人公深深的負罪感。
? ? ? ? 小時候,我以為每個人都像看上去那樣善良正直;長大了,我以為每個人都像照片里曬的那樣幸福快樂。其實呢?所有的善舉背后都是贖罪的坑,所有的恩愛背后都是無盡虛榮。書里的主人公背負著負罪感過了幾十年,最后發現他引以為傲的父親,其實也與他無異。
? ? ? ? 真相往往太過于殘酷,人到底要憑借什么力量才能堅定地走下去?那天空中飛舞的風箏,是純真,是善念,是正果。書中的兩代主仆,即便是雙手被玻璃線割得獻血淋漓,也要奮力去追尋。人性,原本是貪嗔癡,但信仰會讓人變得無畏。
? ? ? ? 什么是信仰?哲學家把信仰定義為一種強烈的、固執的信念,而這種信念通常是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我把它理解為一套世界觀體系,我沒有什么具體的信仰,但我相信萬事皆有因果。雖然很多事情在主觀看來是偶然發生的,但從客觀來說,它的發生一定有其原因,只不過這個原因也許跟我們無關。正因為這樣,不論我做什么決定,我都會想這個因可能會帶來什么結果;不論我經歷了什么,我也會追溯它的原因。
? ? ? ? 孩子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是由原生家庭所決定的。你用什么土壤養育了這朵花,它就會散發出屬于它的芬芳。主人公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對母親強烈的愛以及他的寡言少語,使這個孩子不得不將母親的離世歸因在自己身上,這是他自卑和懦弱的根源。
????????同時,父親對自己私生子流露的愧疚,以及下意識的彌補行為,讓孩子產生了嫉妒。他依賴仆人孩子的陪伴,也享受他們共處的時光,但他嫉妒這個低賤身份的孩子獲得了自己父親一半的關注,他的童年一直飽受這兩種矛盾心理的折磨,因而他的行為也充滿了自相矛盾。這是悲劇發生的根源。
? ? ? ? 我們無權選擇自己出生的家庭,不論是種族階級,還是父母關系,我們只能被動接受。因而,誰都無法避免從原生家庭里產生的性格缺陷,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上一代的不完美,造就了下一代的不完美。
????????對于自己的不完美,逃避或掩飾都只會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糕。書中的主人公很懦弱,他深深的知道這一點,父親對他的殷切期望,使他無法接受自己的懦弱。于是他開始掩飾和偽裝,努力變成父親希望的那樣,可次次都讓父親失望。直到他發現自己唯一擅長的放風箏可以博父親一笑,這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得牢牢抓住,絕對不能放過這個翻盤的機會。于是才釀成了后來影響他一生的錯誤,他若不是極度渴望依靠這次比賽贏得父親的關注,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朋友受盡凌辱。
? ? ?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正視它們,與它們和諧共存,也許這才是讓自己輕松活下去的一種方法。我不善于在親密關系中自處,我找不到自我與別人的邊界,這是這段時間里我領悟到的真相。一直以來,我在和它作斗爭,我否認它的存在,我想扮演一個賢妻良母的角色。可每每需要正面親密關系間的問題時,我都恍然若失、不知所措。直到離開長久以來折磨自己的親密關系,我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決定心平氣和地接受它。比起愛他人,我更愛自己。那么我就努力愛自己吧!這樣并沒有什么不好,是的,這樣其實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