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姑娘,如果你不能夠獨立,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的天空有多廣闊。
1.
大學同學S一畢業就嫁給了交往4年的闊綽男友,前幾天他們的女兒滿一周歲,同學S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截圖,里面是一個5萬元的大紅包,紅包里面有一段話感人肺腑:“今天是女兒的生日,更是你的受難日,親愛的辛苦了,我一直都在。”
同學S的這條動態在朋友圈里面炸開了鍋,底下遙觀群眾一片嘩然。“人生贏家”,“好羨慕你啊”,“人生就是這樣被拉開差距的……”,“祝福”,“S,要一直幸福下去哦”,等等。面對這么多的評論,同學S僅僅只是統一評論了一句話:“女孩子一定要學會獨立,永遠都不要成為依附品,這樣幸福才能夠持久。”
大多數人或許很難想象一個家境寬裕的男友竟然可以這么真實的愛著大學同學S。說實話,在此之前,我也很難想象。
看著同學S的回復,我想起了大學時候的她,那時候她還是一個很粘人的小女生。剛剛陷入戀愛里的她,幾乎所有空閑的時間都是男朋友陪著的。一起吃飯,一起泡圖書館,一起做實驗,當兩個人都忙得焦頭爛額時,仍然忍不住相互陪伴,心安理得地消磨無所事事的時光。那時候的S給班里的我們撒了一碗又一碗的狗糧。
時間是迷迭香,在一段感情里面,女生會越來越依賴男生,也會更加容易迷失自己。臨近畢業的時候,同學S與男友爆發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劇烈爭吵。原因是S覺得男友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可以為了給她買一碗牛肉粉而跑遍幾條街的男生,不再是那個即使忙得沒有時間吃飯也要陪她聊聊天的男生。而男友卻覺得剛開始戀愛時的那個擅長拉大提琴,喜歡泡圖書館,喜歡閱讀的女生已經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個整天患得患失,放在茫茫人海里一眼認不出來的路人甲。
我們都知道“距離產生美”這個道理,卻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總是能一眼看出別人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卻總是對自己的主要矛盾視而不見。我們總是責備別人改變了,殊不知原地踏步甚至往后退的人是你自己而已。
所幸的是,同學S非常及時地懸崖勒馬。爭吵之后,S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認真思考了她與男友在這段感情里的角色轉變。
從那之后,我不再看到同學S天天粘著男友玩耍了,更多時候看到的是她一個人在琴行里練習拉大提琴的身影以及一個人在閱覽室閱讀的背影。
是啊,情感生活需要相互獨立,我們只有越變越好才不會彼此厭倦和嫌棄。之后的同學S和男友依然會偶爾給我們撒狗糧,只是她不再攀附男友了。現在,婚后的她也沒有成為全職太太,她仍然在堅持工作并執著地拉著大提琴,有時還會寫寫文章向專題投稿。
目前的S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天空,一個不是僅有Mr.Right的天空。
2.
前一陣子,好朋友推薦我看了一部由楊丞琳主演的臺灣愛情迷你連續劇《荼蘼》,我很認真地看完了這部迷你劇,這個劇我很喜歡,看完之后感慨頗多,受益匪淺。
劇中以女主鄭如薇在面臨事業晉升與愛情的選擇為主線從而展現了女主兩種截然不同的A、B版人生。方案A中的鄭如薇去上海發展自己的事業,雖然丟失了現有的愛情,但活出了想要的風光,同時也收獲了第二份愛情。方案B中的鄭如薇放棄了去上海發展的機會,選擇留在男友身邊,然后成了萬千家庭主婦中的一員。最終她的放棄變成了男友一家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婚后的她得到的卻是婆婆的嫌棄與丈夫的漠不關心。
我們身邊又有多少女孩在走著或者準備走劇中鄭如薇的A、B版人生的路?選擇A,如果丟失了愛情,那至少我們還擁有工作,不會一無所有。選擇B,仿佛就像開始了一場沒有回旋余地的賭博,而籌碼就是僅有的愛情。
曾經的山盟海誓,最終抵不過柴米油鹽,徒留下一片現實的蒼白。
3.
我崇尚這世間所有形式的獨立,尤其是在一段感情里,獨立意味著你將有更多的時間去使自己變得優秀,讓彼此的這份感情愈加歷久彌新。
我也深信,情感生活需要相互獨立,我們只有越變越好才不會彼此厭倦和嫌棄。
你堅持閱讀,就不用因為和伴侶找不到共同話題而遺憾;你堅持運動保持身材,就不用因為穿不了氣質長裙而懊惱;你會K歌,就不用因為五音不全而黯然神傷;你會開車,就不用每一個下雨天都需要男朋友送你回家;你會賺錢,就不用暗示男朋友給你買那條新款手鏈……無論什么時候,優秀都是一個女孩子的發言權,不管在哪里,能讓你發聲的機會,都潛伏在你的才華里。
你知古典,我恰好懂你的高雅;你努力提升,我恰好與你共同進步;你提燈夜行,我恰好與你同在。這便是我理想中最好感情的模樣,沒有攀附,沒有強求,有的卻是兩個人的共同進步與相互理解。
我總在想:每一個獨立、優秀的姑娘都應該擁有一段美好的感情,一段不攀附,不強求的感情。我希望我們只是剛好把對的時間浪費在了對的愛情上,然后對他輕聲說一句:遇見你好巧,喜歡上你是剛好,以后有你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