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在《雨中招張司業宿》中寫道:“泥濘非游日,陰沉好睡天。”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到下雨天就特別容易犯困,而且一旦入睡會睡的很沉,即便睡了很久醒過來也會感到渾身無力、睡意猶在。這是為什么呢?
交感神經活躍度降低
首先,下雨天氣壓降低,導致空氣中的含氧量減少,這時人的交感神經就會處于不活躍狀態,而由副交感神經主導者機體,因而容易犯困;除此,由于雨天濕氣重,人身體內的濕氣此時也不容易排出體外,因此除了困倦也會感到四肢沉重、無精打采。
白噪聲發揮效能
其次,是一個叫“白噪聲”的東西在發揮作用。(ps:為什么說它“白”,由于白光是由各種頻率(顏色)的單色光混合而成,因而該信號的這種具有平坦功率譜的性質被稱作是“白色的”,該信號也因此被稱作白噪聲。相對的,其他不具有這一性質的噪聲信號被稱為有色噪聲。)
簡單通俗地說,白噪聲是指功率譜密度在整個頻域內均勻分布的噪聲,大自然中的雨聲、流水聲、鳥鳴聲、海浪拍打巖石、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等等都比較接近白噪聲。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特別安靜與特別嘈雜的環境下都會很難睡著,但是在相對舒緩、有規律的聲音環境下卻很容易入睡。很明顯,這主要與我們的聽覺系統有關。當我們睡覺時,我們的聽覺系統處于一個類似于待機的警報狀態,對突然出現的聲音會產生注意力,從而發出信號讓我們驚醒。但白噪音具有均勻覆蓋其它外界噪音的功能,由此便產生了一種“屏蔽效應”,使我們安然入睡。
白噪聲由此被稱為“天然的安眠曲”,在實踐中也廣為應用。比如英國倫敦夏洛蒂女王醫院與醫療設備公司協作,首創生產出白噪聲催眠器。只要把這種白噪聲催眠器在幼兒臥室播送2分鐘左右,臥室里原本躁動吵鬧的寶寶,很快自然地進入甜甜的夢鄉。除此,還有專門的網站在線提供“白噪聲”,助人更好地睡眠。
單一節奏的刺激
雨滴落在地面、建筑物等物體上時都會產生聲音,通常雨聲不會很大,并呈現出一個小—大—小的變化過程。當人的大腦皮層受到單一的、有節奏的長期刺激后,會造成深度的抑制,并降低身體各部分的興奮性,使抑制的影響由大腦皮層擴散到皮質下部位,從而引起困倦,從而使人進人睡眠狀態。
這樣的場景很多見,比如母親會輕柔有節奏地拍打著小baby哄其睡覺;坐火車欣賞外面風景時,當聽到火車在鋼軌上有節奏地呼嘯也會逐漸感到倦意;還有我們睡前聽音樂助眠,可能有人會說越聽越興奮,那只是選的歌曲風格過于歡快激揚或者自己沉浸到歌曲中了,換做聽枯燥的英語單詞朗讀試試......
神奇的褪黑素
褪黑素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松果體產生的一種胺類激素,因此也被稱作松果腺素。褪黑素具有抗衰老、調節免疫、抗腫瘤、調節時差等多項生理功能,其中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睡眠,因此它也被開發出來成為一種新型催眠藥物。
由于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晝夜節律的,研究表明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約比白天多 5~10倍(這是由于松果體會受到光神經的控制),因此,人體在光線昏暗的情景下也會增加褪黑素的分泌,這里我們也可以很好理解為什么絕大多數人在開著燈的情況下很難入睡。而下雨天,由于光照不足、天色陰暗,會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因此睡意也隨之襲來。
進化一說
也有專家推測,這可能與人類的進化史有關聯。在遠古時代,人類居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面,晚上睡覺時會不自覺擔心野獸的侵擾。但下雨天野獸一般就不會出沒,因此人們在雨天會相對放松警惕、具有一種暫時的安全感。久而久之,雖然歷經數千萬年的進化,但這種習性被沿襲了下來,使人們在這樣的天氣里身心本能地舒緩松弛。
參考文獻
淡水天,《 雨天,睡覺的好時候》
鄒蕓,《為什么下雨天睡覺特別香》
佚名,《白噪音改善生活》
圖片來源:百度
歡迎關注“梳課”微信公眾號,微信號shukelist,學習更多免費技能和知識。文章原創,嚴禁未授權轉載,否則將采取維權騎士等維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