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以往讀過一遍,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每讀一處都覺得說的有道理,一邊看一邊贊嘆,并暗下決心,要求自己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可始終也做不好。
由于疫情,在家呆著,又使我想起這本書,從書柜中,把它重新找出來,便翻閱著,打算重溫一下,雖然讀過,但再次看到書中的內容,絲毫沒有影響它對我的鞭策,因此,我認為這樣一本對人的成長有指導意義的書,可以經常讀,因為它能隨時引導你,提醒你。
為了能更深刻的體會這本書,也為了讓更多的朋友們能了解這本書的精髓,我開始對這本書的每一章進行要點記錄,并寫出我的感受,與大家分享交流。
《人性的弱點》第一章題目叫“要想采蜜,就不要踢翻蜂巢”。看到這個題目時,我一直認為這一章中一定有關于采蜜和踢翻蜂巢的故事,可是看完全篇沒有提到一點這方面內容。
但是第一章卻用了八個故事,和一篇文章來詮釋“想要采蜜,就不要踢翻蜂巢”的道理,當讀者看完這八個故事和一篇文章時,不但醍醐灌頂,還深刻理解了這個標題的含義。
可見作者用這樣簡單易懂,又富有哲理的方式,闡述著自己的觀念,再怎么固執的人看到后,也會有覺醒,想著改變的自己固有的想法。
這八個故事中說的最多的是美國前總統林肯。其中一個故事給我很大震撼。
那是在葛底斯堡戰役的時候,南方的李將軍開始撤退,而這時又趕上大雨傾盆,當李將軍退到一個地方時,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難以通行,而作為北方軍首領的林肯,看到這不僅是俘獲李將軍的良機,而且還是結束戰爭的最好時機。
于是,滿懷希望的命令米德將軍,不必召開軍事會議,立即行動。而米德將軍不但召開了會議,還一拖再拖,猶豫不決,以各種借口解釋,就是不出兵,直到河水退卻,李將軍和他的軍隊安然的逃走。
林肯異常惱怒,對著他的兒子大聲喊叫:天啊!這是什么意思?敵人已落入我們掌心,只需一伸手,他們就完蛋了!這時候,任何一個人都能擊敗李將軍。
林肯在痛苦失望之余 ,給米德將軍寫了一封信,信的大致內容是:
我親愛的將軍:
我想你肯定體會不到李將軍的逃脫帶來的嚴重不幸。本來他已經處于我們的絕對掌控之中,如果抓住了他,戰爭就可以結束了。可現在,戰爭會無限期拖延。期盼你成功是不明智的,我已不再期盼你會做得更好。你失去了大好時機,我深感痛惜。
我想任何一個部下,看到領導給自己的這樣一封信,無疑心情會無比糟糕,更何況林肯的表達方式還是比較婉轉。
但是,事情卻不是這樣的,因為米德將軍一直就沒有看到這封信。林肯在遇刺身亡后,人們從他的文件中找了這封信,原來他一直就沒有寄出去。
林肯當時不斷控制自己的情緒,設身處地想,如果我和米德一樣在前線見過遍地鮮血,如果我的耳朵也聽到了傷亡士兵的哀號和呻吟,也許我也不會急于進攻。
作者分析,這封信如果發出去了,固然林肯可以發泄自己的不快,但米德將軍一定會為自己辯護,甚至斥責林肯。這將會使米德產生厭惡心理,損害軍隊威信,甚至干脆辭職。因此,林肯在痛苦的經歷中體會到:尖刻的批評和斥責是無濟于事。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迪。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同事對家人不應總是批評指責。其實,想想看,在工作和生活中,當遇到困難,或者發生錯誤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去找別人的不是,指責批評對方,這樣事件就會不斷升級,對誰都沒有好處,還不如,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包容接納呢。
另外,對于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大多數家長都是動不動就批評,作者表示,我不會告訴你們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讓你看看這篇轟動全美的教育文章《父親錯了》,它打動了無數讀者。
這篇文章寫了一個父親,在兒子熟睡的時候 看著兒子睡覺的樣子,對兒子進行懺悔的文章。
這爸爸從開始的:我的兒子,我想到了許許多多的事情,我對你確實太粗暴了。在你穿衣服上學的時候我會呵斥你,因為你只是用毛巾隨便擦了一下臉;在你沒有擦干凈鞋子的時候,我也會對你大發雷霆;當你把東西丟在地板上時,我又會沖著你怒吼。
到后來的:我想我以前是將你當大人來對待的。我的兒子,當我現在看到你蜷縮著睡在你的小床上時,你仍然是個嬰兒。你在母親的懷里,頭靠在她肩上,此情此景猶如發生在昨天。我以前對你太苛刻了,太苛刻了。
這位爸爸就是這樣例舉了平日里對孩子的種種行為,然后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感情至真至深,一下子激發了所有父母的思索,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因此,我們不要去責怪別人,要試著去了解他們,弄明白他們為什么會那么做。這會比批評更有益。看完這些,就會明白這第一章中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第一項規則就是:不要批評、指責和抱怨。
這一章中給我啟發比較大的金句是:
1、與人相處時,一定要記住:與我們交往的不是理性的生物,而是充滿感情的、帶有偏見、傲慢和虛偽的人。
2、任何傻子都會批評、指責和抱怨——而且大多數傻子也正是這樣做的。要了解和寬容別人,就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自我克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