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自詡為一個愛文字的人。
在那個課外讀物并不充裕的年代,哥哥姐姐們的語文課本、家里的幾本舊書、包月餅的報紙,都成了我的精神食糧。學校門口偶爾來一個擺書攤的,簡直就成了我們的盛典,上課心都不在教室里,恨不得跑到外面再多翻幾本連環畫。
及至后來,接觸到的書越來越多,讀書的勁頭卻越來越小了。繁忙的生活,讓讀“閑書”成了一種奢侈,甚至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
可是,喧囂的人群中、寂靜的深夜里、煩躁不安時、酒足飯飽后,總感覺心里有那么一絲空落落的,我知道,那是瘦弱的心靈在呼喚,關于文字的慰藉。
人的情緒,我們通常分為喜、怒、哀、樂,但一種情緒卻貫穿于這各個情緒之間,那就是無處不在的孤獨。
孤獨可以被對抗,卻不可以被消滅。
孤獨也可以被接納,梭羅早就說過,我沒有找到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更多時候,孤獨如一個影子,潛伏在你的身體里,看你激情飛揚,伴你心如死灰,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何以解孤獨,恐怕,只是無解吧。
劉瑜的書里寫到,當她感到迷茫孤獨無以排解時,有人告訴她說該嫁人了,但她清楚的知道,就算是嫁給蘇格拉底也沒有用,能夠幫助她走出那樣心境的只有文字。
然而,文字也有千百種,猶如人的風格氣度,環肥燕瘦,各具風流。
張愛玲的文字,細膩、華美、字里行間卻又透著深深的冷淡,不露痕跡的殘酷。
我向來不喜讀她的東西,那些虐戀,譬如女兒嫉恨排擠母親,只因她愛上了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最終和女兒的好友私奔;那樣現實,譬如男人娶了紅玫瑰,白玫瑰就成了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紅玫瑰就成了一顆朱砂痣。
三觀很正的我在大學時讀這些東西,都覺得受不了如此的沖擊,心里隱隱覺得不舒服。
冰心的文字,清新,雋秀,同樣是大學時拜讀,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童真童趣,愛不釋手。那些與小朋友的交流,那些愛心耐心和難得的想象力,使我們透過紙面看到的不是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而是一顆玲瓏剔透的童心。
她們同被稱為民國時期的才女,張愛玲卻不愿與冰心相提并論,似乎嫌棄冰心的文字沒有苦痛和深度。
冰心回應,這宇宙不是只有你一個人。
是啊,這宇宙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
你經歷了年幼時期的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專橫暴虐,成年后與胡蘭成的虐心之戀,你從小看慣了繼母的臉色,體驗到了人間冷暖,你的文字于你是一場恒久的發泄,一種蓄謀已久的報復。
而她,從小家境優渥,父慈母愛,婚姻幸福美滿,她沒有體驗過你所遭受的痛,不懂你所受過的冷眼,她的心里只有善和美好。她被這世界保護的很好,于是,她的文字里流淌出來的滿滿都是天真爛漫,是她對美好生活的回饋。
李清照,人生前期也是幸福美滿,文字清秀俊逸,既有少女的清新又有才女的機智,“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多么有情趣的生活。而到了后半段,丈夫病亡,人生顛沛流離,文字自然就變成了“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風格。
這世上不只一個人,也不只一種經歷,于是,各自寫各自的文字,各自為自己的心靈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