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和朋友一起去聽了市攝協精心組織的一次講座——《從“夾層”到“風城”》,感悟頗多。
主講高巖老師,曾在法國留學,曾在中央美院任教,現在是天津美院教授,百度中對他有相當長的篇幅做介紹。
高老師的講座,開篇于《夾層》,五年時間,以相機為筆,用別樣的視角,記錄了自己在法國期間的感悟。
說實話,如果不是文字介紹,從照片里那些狹小的空間、破舊的家具、雜亂的衣物日用品,真沒看出來那是異鄉的場景。
回味那些文字,回味照片帶來的視覺沖擊,不由得想去探尋照片背后的人和故事。那些漂泊異鄉的人,離開自己熟悉的天地卻還沒有融進當地的生活圈,憧憬夾雜著困頓,迷茫交織著期待,像漂浮在空中沒有落地的蒲公英,照片里帶著壓抑感又被物化了的情緒,引人凝視、思索。
“照片是用來吸引人的”,這組照片,在我心里扣下了與眾不同的印章。
高老師展示的作品里,有一組名叫《A貨》,如果不是他介紹,我不會想到,照片里的比薩斜塔,雅典神廟等等著名建筑,全部來自于微縮景觀。掛在機場國際航班出入口的組照,對于剛剛到過原景地的游客,即將奔向目的地的旅人來說,那些逼真而且熟悉的場景,也許曾是他們身臨其境或者夢寐以求的那個點,誰會懷疑它的真實性?
相對于照片來說,我更感興趣的,是組照的名字與組照之間的反差美,它讓我想起《紅樓夢》里的一副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世上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誰又分得清,辯的明?
好的藝術作品,引人凝視,叫人深思,惹人回味。只是,不知道我的理解和作者的原意,差距有沒有超過十萬八千里。
現代社交學中有一個重要理論——“男女對視3秒鐘定律”,意思是指“當兩個人之間的目光交匯時間超過3秒鐘時,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情感交流,這種交流可能會引發濃烈的感情,甚至會引發愛情?!?br>
基于心理學研究得出的這個結論,我用在這次講座的“讀圖”上,應該也是可以的,盡管我的體會,不一定能得到大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