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什么是轱轆韻、進退韻?
律詩押韻很嚴格,除了第一句可以押鄰韻以外,雙數句押韻必須是一個韻部。在科舉考試中,如果鄰韻出現在雙數句混押,就是落韻
但是,鄰韻在雙數據混押,也有人說是一種特殊的押韻方式。轱轆,象聲詞,表示輪子。今天很多人作“轱轆格”詩,把一句詩分別放入好幾首詩的不同位置。
但是作為一種押韻方式,估計題主把轱轆與轆轤搞混了。古詩詞中有一種押韻方式叫做轆轤韻。另外,還有進退韻、葫蘆韻、兼韻等等名詞很容易令人混淆。
一、《滄浪詩話》提到的押韻方式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講到了幾種律詩的押韻方式:
有律詩上下句雙用韻者(第一句,第三五七句,押一仄韻;第二句,第四六八句,押一平韻。唐章碣有此體,不足為法,謾列於此,以備其體耳。又有四句平入之體,四句仄入之體,無關詩道今皆不?。?。
有轆轤韻者(雙出雙入),有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嚴羽提到了三種押韻方式,都是指七言律詩。其中后面兩種是轆轤韻和進退韻。
二、轆轤韻
轆轤韻者,號稱雙出雙入,意思是七言律詩的2、4、6、8四句中,前兩句押一個韻,后兩句押一個韻,但是這兩個韻至少是鄰韻。
例如蘇門學士黃庭堅的《謝送宣城筆》:
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卷殻浩哂荨?不押韻
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緹o:七虞】 不押韻
漫投墨客摹科斗,勝與朱門飽蠹魚?!爵~:六魚】 押韻
愧我初為草玄手,不將閑寫吏文書?!緯毫~】 押韻
可見,前兩聯押【虞】韻,后兩聯押【魚】 韻。
宋朝的袁文、嚴羽、黃朝英等人都提到過,唐朝鄭谷、齊己等人定過三種詩格,像《謝送宣城筆》這種,就是”轆轤韻者,雙出雙入?!?/p>
三、進退韻
除了嚴羽的《滄浪詩話》以外,宋人吳處厚的《青箱雜記》也記載:
載鄭谷、齊己、黃損等定今體詩格云:“用韻有數格,曰葫蘆,曰轆轤,曰進退。葫蘆韻者,先二後四;轆轤韻者,雙出雙入;進退韻者,一進一退。”
吳處厚說鄭谷、齊己、黃損等提到了葫蘆、轆轤、進退三種押韻方式。
例如李師中《送唐介》詩:
孤忠自許眾不與,獨立敢言人所難。【難:十四寒】 不押韻
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如山。【山:十五刪】 押韻
并游英俊顏何厚,未死奸諛骨已寒。【寒:十四寒】 不押韻
天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還。【還:十五刪】 押韻
這首七言律詩中,第二句韻腳“難”與第六句“寒”同部,第四句韻腳“山”,與第八句“還”一個韻部,這就是進退韻格七律。
可以看出,進退韻與轆轤都是鄰韻通壓,只不過進退是2、6同韻和4、8同韻。轆轤韻是是2、4同韻和6、8同韻。
那么什么是葫蘆韻呢?
四、葫蘆韻
《青箱雜記》說葫蘆韻上二下四,可見這是六韻詩,即12句的排律。
不過《瓶粟齋詩話》中提到,楊詩《明發道經生米市,隨喜西林寺留題》這首五律(8句)也是葫蘆韻:
貪睡能無起,挑燈強未殘?!練垼菏暮坎谎喉?/p>
春聲忙野店,月色淡柴門?!?十三元】 押韻
又踏黃塵路,前追紅葉村?!?十三元】 押韻
秋衣那敢薄,病骨自難溫。【 十三元】 押韻
是詩起僅'寒'韻一韻,余皆'十三元',此'葫蘆格'也?!镀克邶S詩話》
又如蘇軾的 《傅堯俞濟源草堂》 :
微官共有田園興,老罷方尋隱退廬。廬,【魚】部
栽種成陰十年事,倉黃求買萬金無。
先生卜筑臨清濟,喬木如今似畫圖。
鄰里亦知偏愛竹,春來相與護龍雛。
第二句的韻腳:廬,屬于【魚】部;無、圖、雛則是【虞】部。
上面兩首詩的特點是,第二句用鄰韻,其他的4、6、8句是一個韻部。
不過,這種五律葫蘆格,是上一下三,而不是《青箱雜記》說的上二下四。
黃朝英《靖康緗素雜記》也提到了葫蘆韻 :
葫蘆韻者,先二后四; 如律詩中"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此體作者極少,遍閱齊己、鄭谷集中未得一例。
黃朝英說,看遍了齊己、鄭谷詩集,也沒有見到一首葫蘆韻的律詩。按照先二后四的要求,葫蘆韻押韻應該是這樣的:
風勁花枝亂,雨馀林更青。【九青】,
少多逢逆境,老不嘆漂零。【零:九青】
雪后菊未死,風前山欲崩?!颈溃菏簟?/p>
仍煩析塵語,遠寄打包僧?!旧菏簟?/p>
政績隨詩價,離樽慰遠征?!驹觯菏簟?/p>
明朝孤館內,寒影照青燈?!緹簦菏簟?/p>
六韻詩,共12句,前兩句押青韻,后四句押蒸韻。
五、兼韻
其實,無論轆轤、葫蘆、進退,上面這幾種押韻方式,在唐朝叫做”兼韻“。作為律詩,這幾種都是出韻的現象。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到:
唐人有嫌韻、兼韻之法。嫌韻即出韻也。兼韻亦名干韻,謂兼取通用韻中一二字也。 寒與刪、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秶鸂t詩話》
其中,寒與刪、先,是鄰韻,在古體詩中是可以通押的,但是在律詩中不能作為一個韻部通押。例如杜甫《客舊館》就是這種情況 :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于【 庚】,其他韻腳亭、青、冥都屬于【青】。不過,杜甫的這首兼韻詩,和上面說的三種押韻(轆轤、葫蘆、進退)都不同。
結束語
古人的科舉考試中,試貼詩大多是五言排律。上面提到的進退韻、轆轤韻、葫蘆韻以及兼韻,會作為落韻處理,這是科舉試帖詩的大忌。
不過,詩人平時作詩,未必要像科舉那么嚴格。而現代人作詩,就更加放開了束縛。例如主席那首著名的七律《長征》,仔細看看就會發現,也是用了“兼韻”的方式。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