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學,艱澀難懂,玄之又玄。
我一向避而遠之,有時還對它嗤之以鼻:都是一些不做正事的人在那里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但隨著路走得多了,慢慢開始重新審視它。
佛學已經于這世間傳承了幾千年,多少人為之傾倒癡迷,許多得到高僧終其一生都在悟道、參禪,必定有它的道理和魅力。
以我有限的閱歷,談談我所理解的佛學。
2
小時候,沉迷金庸的武俠小說。
里面講到少林寺的時候,那些和尚經常會說一句經典臺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阿彌陀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曾作為語文老師的我最討厭這種句式,這些故作高深調調,讓人摸不著頭腦。
如今細細研究,感覺煞有其事。
3
先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疑鄰盜斧》。
這個故事是初中課本里面的一篇文言文,說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丟斧子的人)在翻動他的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
第二個故事——
一個雞湯段子:兩個人看到桌子上半瓶水,一個人說,糟了,只剩半瓶水了;另一個人說,太好了,還有半瓶水。
第三個故事——
我看我朋友發的朋友圈,說鹿晗來深圳搞個什么活動。現場那是人山人海,歡呼雀躍,排著長龍等著見鹿晗一面,甚至發生了踩踏事故,不知是真是假。
我說鹿晗有啥好看的,我就不太喜歡;朋友說,你就不懂了吧!他可是目前中國最紅的小鮮肉,長得帥斃了!
4
三個問題:
什么是真實?——以上三個故事里的鄰居、半瓶水、鹿晗是真實的。
什么是色?——像偷斧子的或者不像偷斧頭的、糟了和太好了、沒啥好看的和帥斃了
什么是空?——第二個問題是空的,不存在的。
簡而言之:就是人類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待萬事萬物,為各種事物依據自己經歷、知識、性別、宗教、心情好壞、立場等等主觀因素給它們貼上自以為合理的標簽和賦予它們內涵,這些標簽和內涵我們稱之為“色”!
而這些“色”是不存在,是空的!
此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動物世界里面,動物千差萬別,各有各的特色。
兔子是可愛的;綿羊是善良的;狼是兇猛狡猾的;獅子是殘忍的等等
綿羊吃草那是合理,理所當然;狼吃綿羊是殘忍的,是不合理的。
我們應該贊美歌頌綿羊,痛斥鞭撻狼。
這些觀點、標簽、內涵都是人依據各自的道德價值觀來賦予它們的。
而動物本沒有這些色彩,它們的一切活動都遵循自然法則,都是為了生存罷了!
那些人為貼上的標簽和賦予的內涵對動物沒有意義,是空的,也是不存在的。
要這么詭辯的話,那小草也是有生命的,羊不應該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殘忍地把草給吃了。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很有道理。
5
那么,人為什么會有“色”?
其實進化心理學給出過理論支撐——
因為自然選擇要求我們對周圍事物迅速做出好壞判斷,這樣才有利于生存。
這個快速判斷,就是事物讓我們產生的感情,就是我們賦予事物的內涵——就是“色”。
簡而言之,如果沒有“色”,人類不可能走到今天。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原始人走在森林里,孤身一身,突然旁邊的草叢動了。
草叢動了,大概有這么幾種情況:
1.風吹動的。
2.里面趴著一只羊在吃草。
3.里面趴著一只獅子準備伏擊你。
你現在孤身一人,你會做出何種判斷?
有人說,我們要“空”,若無其事,不去注意,那么萬一跳出一只獅子,你就一命嗚呼了!
如果所有人類都悟到了“空”,人類也就滅絕了。
針對這種情況,按照悲觀理論,孤身一人,就算草叢里有99%的概率是只羊,只有1%的概率是只獅子,我也寧愿相信里面是只獅子,我會撒腿就跑,因為保命求生存是動物最重要。
6
佛學里講究的修行,也分等級。
我們俗世凡人是“色”人。
修行的覺悟者就是體會到“無色”的人,所以他們沒啥煩惱。
所以聽到很多佛教徒勸世人放下執念,就會獲得快樂。
因為那些執念都是你帶著有色眼鏡貼上去的標簽和賦予的內涵,都是空的,你要放下不去在意,那么三千煩惱絲都沒了,你就變成了“無色”人,就沒有煩惱了。
但聽說修行到最高層次的人,就會真正領悟到什么是“空”——你對整個世界的“色感”會下降。
有兩句話對這些玄之又玄的理論有個比較好的解釋: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
先要有無色的意識去觀察萬物,認識到空,然后帶著空的境界回歸,那么萬事萬物在你眼中的色感就降低了。
王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動。”
這是對“空”的很好解釋。本來人心對善惡沒什么概念,但是當思維開始活動,必然產生善惡的概念,而任何概念都是對世界的解釋,而不是世界本身。
總之:無色即為空!
7
每次聽到佛學的辯論,最后一位得到大師都會搞句“不可說,不可說”作為結語。
每次聽到這里,我都想笑,暗自嘲諷:裝X,徹底辯論不過了,就找個虛無縹緲的借口收尾。
其實,佛學里的“不可說”暗含著大智慧——
不可說教導我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因為你一旦把內心想的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自然帶上主觀色彩,也就偏離了事物的本質。
現在想想,這種做法其實是認識事物本質最好的做法啊!
9
我們都說人生要經歷三個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們都說嬰兒期最純潔,對萬事萬物沒有概念,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曾經我做老師時講過一個閱讀理解題,可以論證——
說一位媽媽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在飯店吃飯,飯店角落處有個乞丐。
孩子一直看著乞丐,乞丐也對孩子產生了興趣。
但媽媽認為乞丐是臟的、丑陋的、墮落的,不太愿意孩子跟他有接觸。
不過后來發現乞丐對孩子并無惡心,孩子是“無色”的,覺得乞丐就是跟他一樣,是同一個物種,都是人!
于是,乞丐和孩子玩得不亦樂乎。
最后乞丐對這位媽媽表示感謝,而媽媽也感到很慚愧。
人經過成長,慢慢長大,知道山是高大的,水是柔美的,就開始賦予內涵了,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當最后,當你修行到一定地步,由無色領悟到空,再回頭來看山水,就會覺得“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但我想補充的是:第三層的山水,比第一層、第二層的山水“色感”會降低很多。
10
經常有人說佛學會讓人覺得生活無趣,失去了生存的意思,因為“萬事皆空”嘛!
我等凡人還苦苦追尋什么呢?讀毫無意義。
其實并非如此:佛學會讓人更自由,讓你可以排除干擾自由選擇你要體察的東西。
據說,那里面隱藏著至高的樂趣的和幸福感。
不信,舉例說明——
看過金庸小說的都知道,楊過他們在第三次華山論劍的時候,最后推崇老頑童為中頑童,武林第一人的時候,東邪黃藥師說的話嗎?
“老頑童啊,老頑童,我視名利為糞土,南帝一燈大師視名利為虛無,楊過、郭靖等人更不是看重名利的人,但我們還是輸給你了,你心中空蕩蕩,灑脫純真,根本就沒有名利二字,又更勝我們一個境界了,今后東西南北中五絕以你為首,中頑童,非你莫屬了。”
好一個“空蕩蕩”!
由“無色”領悟到“空”,方是人生至高之境啊!
愿人人都如孫大圣一樣,悟“空”;
愿人人都活得像老頑童一樣,“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