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人生若只如初見,何處秋風悲畫扇。
如果把曉麗比喻成黃鸝鳥,學歷高,有文化,多才多藝,長的不是很好看,但是也不是特難看,屬于普通耐看型的,她有一顆善良的心。
那阿軒就是那只蝸牛,實在,為人老實,倔強不服輸,認準一件事,誰勸都不行。
這樣性格迥異的兩個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了呢?讓我來講個故事給你聽吧。
初遇【1】
曉麗是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家里條件不是很好。可到底是家里的老大,吃的喝的也都以她為主,樣樣寵著,所以也算是從溫暖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后面上了學,越往上升學,比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到大學,身邊朋友越來越少,尤其是小時候,左鄰右舍孩子不多,就她一個女兒,也沒有玩伴兒,倒是有兩個與她年齡相仿,比她小一歲,但是不同一個班級。
所以每天上學,她基本都是一個人,她不喜歡人多,或者說是不好意思加入,總覺得自己強行加入別人的隊伍不大好,小時候自尊心特別強,別人不叫我,我干嘛貼著冷屁股過去,大不了一個人走唄。
后面上學倒也有幾個玩的好的朋友,只不過不在一個村子,那時候又沒有手機,所以,到最后能聯系的幾乎沒有。后面真的就散落在天涯了。
為了開拓眼界曉麗大學考到了省外,大學畢業生,畢業之后來到上海這個城市,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找了相對應的工作,平時除了工作,就是吃飯,學習,身邊沒有認識的朋友,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里,只有她一個人。
但是她沒有一點兒的失落,因為日子過得還算充實,一心想著多賺些錢補貼家用,工作上特別賣力,小麗從小就是個乖乖女,從小到大都聽爸媽的話,好好學習,從不談戀愛,也不怎么跟異性接觸。
阿軒,是一個從農村來的小伙子,讀完小學就輟學了,十幾歲的時候沒了母親,在他17歲多的時候突發腦淤血去世了,而這個事情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個后面會繼續講。
他也因此年紀輕輕就外出打工了,后來開了自己的店鋪,店鋪不是很大,東西比較多,顯得比較凌亂,他不怕吃苦,為人老實和善,鄰居朋友有什么事兒,他總是第一個幫忙,所以,他的人員兒挺好。
而他父親靠著在工地上打工為生,明明是50出頭,因為常年勞作,又黑又瘦,個頭兒又不高,顯得營養不良。
父子倆除了年關見上一面,平時,也很少見一面,除非工地上休息,偶爾才聯絡一下。
再說曉麗,她為了上班方便,就買了一輛自行車,因為公交車比較慢,還要等。自行車多快呀,還能鍛煉身體呢。小麗可是愛運動的人呢,這樣一來,既可以上班減肥,又可以,節省時間。
四月份的時候,有一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可是她的心情可不美麗,因為她的車壞了,她推了好久,都沒有找到修車店,忽然間,他在買完菜,推著車子往回走的時候,發現有一家修車店,門口有一家大槐樹,枝繁葉茂。怪不得在附近住了這么久,都沒發現這個修車鋪呢,原來店鋪門檔口被這棵樹葉,遮擋掉了。
師傅,我自行車壞了,可以幫忙修一下不?曉麗開口問道。這是他跟阿軒說的第一句話。
我這會兒有些忙了,好幾個電動車等著我修呢,要么你先把車子放一下,我晚點給你修,但是具體是什么時候就不確定,或者是你改天再騎過來。阿軒邊忙邊抬起頭回答道,這,也是他跟曉麗說的第一句話。
好吧,那我先推回去了,明天再推過來。
阿軒說,好的。
他們的緣分就從第一次的見面拉開了,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呢,明天繼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