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大腦構造都不同,所以每個人體驗現實、面對現實的方式也千差萬別,而任何人的單一體驗在本質上都是存在細微扭曲的。我們應該承認和認真對待這一點。
理念型的人大略地設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細節型的人自己找到辦法,當后者找不到辦法時,前者就覺得后者毫無想象力,而后者覺得前者自己都沒搞清楚。更糟的是,雙方都不自知,都覺得對方和自己的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你是不是曾經碰到過呢?
明白你與其他人的思維方式能帶來的力量
我們有很多心理差異都是生理性。就像我們的身體特征,比如高矮胖瘦限制我們的肢體能力一樣,我們的大腦也存在固有差異,決定我們的心理能力。
人與人之間唯一理性的相處方式是相互理解,從更高的層面看待我們自身,以便客觀地理解事物。這么做不僅使我們的分歧變得不那么令人沮喪,還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各自的效率。
每個人都像樂高積木,有很多很多外形和特征,每一塊都是反映大腦特定區域的運行方式。所以每個人的特性都是由這些“積木”共同決定的。如果你足夠了解,那么你就能預期他們的行為。
我們擁有各種天生特征,既可能幫助自己也可能傷害自己,取決于如何應用
例如,一個有高度創造性和目標導向性的人擅長設想新點子,但可能會低估日常生活細節的價值,而后者也很重要。類似的,一個任務導向的人善于處理細節,但可能會低估創造性的價值,甚至可能為了效率而壓制創造性。
這兩個人也許能組一個好的團隊,但也有可能難以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因為不用思維方式讓他們難以看到對方思維的價值。
對人腦的理解,我們至少學到了以下的知識:
1、人腦的復雜程度超出我們的想象。890億個神經元,由數萬億個神經突和化學性突觸連接在一起。
2、新生兒的大腦里就包含了數億年生物進化累積的成果。比如人對蛇有本能的恐懼,但對花沒有本能的恐懼意識。
3、所有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的腦都擁有同一套偉大的構造。
4、這一“所有脊椎動物共有的腦”的進化是自下而上進行的,也就是說,較低的區域是進化意義上最古老的,頂層區域是最新的。
有意義的工作和有意義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我們做出的美好選擇,而且是我們天生的生理需求。
人腦的構造先天地使人需要并享受社會合作。
我們通常以為人區別與其他物種的首要特征是智商,但真正的首要特征是社會智商。
人類擁有獨特的能力,可以理解其他人的特性及其可能的行為方式。人腦天生就能發展這種能力,比如四歲小孩能夠讀懂其他人的心理狀態。人類取得這么多的成就,這種理解和合作能力是首要因素。
人類的大腦在社會活動的進化中,進化出了支持合作的功能,隨著群體變得比個體更強大,大腦不斷地進化出管理更大群體的能力,群體之間的競爭就變得比個體之間的競爭更重要,同時擁有更多合作性個體的群體發展得更好。
這樣的進化,使得利他意識、倫理觀、世界觀、良知與尊嚴意識都發展了起來。
理解大腦里的主要斗爭,以及如何控制這些斗爭,以實現“你”的愿望
要明白,意識與潛意識在不斷斗爭
我們在頭腦極度開放中寫到“兩個你”的每時每刻都在爭奪對你的控制權。我們很多決策驅動因素都是潛在地發生的。人類會做出很多關于如何行動的決定,而動物并不會”決定“睡眠、飛行、捕食和爭斗,而只是遵循來自大腦潛意識區域的指示。
我們的大腦里的潛意識雨區也會向我們發出同樣類型的指示,這種指示有時有合理的進化意義上的理由,有時也會損害我們。潛意識里的恐懼和欲望通過愛、恐懼、靈感等情緒,讓我們產生各種意圖和行為。
要知道最常發生的斗爭是情緒和思考的斗爭。
情緒和理性思考是最大的斗爭。情緒主要由潛意識性的杏仁核控制,而理性思考主要有意識性的前額皮層控制。如果你能理解這些斗爭是如何發生的。你就能理解為什么說把您潛意識產生的東西和意識產生的東西相調和是很重要的。
調和你的情緒和思考
我們的生活更應該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不能永遠被情緒左右。
善擇你的習慣
習慣其實是你大腦中的一個工具。只要頻繁地反復聯系,你幾乎可以養成任何習慣,并產生自控力。好習慣讓你實現“較高層次的自我”的愿望,而壞習慣是由“較低層次的自我”控制的,阻礙前者的實現。
練出這種能力需要一些努力。第一步是認識到習慣是怎么產生的。習慣本質上是慣性,一種繼續把你一直做的事情做下去或者繼續做你一直不做的事情的強烈傾向。
信號:告訴大腦進入自動運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種習慣。
常規:肢體性、心理性或情感性。
獎勵:幫助你的大腦發現這個特定的回路是不是值得記下來。
最有價值的習慣就是利用痛苦來激發高質量的思考。
堅持友善地訓練“較低層次的你”,以養成好的習慣
一直以為較高層次的你和較低層次的你自我斗爭,奪取控制權。但逐漸明白,更有效的做法是訓練潛意識和情緒化的我,讓它養成好習慣。
理解右腦思維和左腦思維的差別
1、明智:左腦按順序推理、分析細節,并擅長線性分析。
2、機靈:右腦思考不同類別,識別主題,綜合大局。
理解大腦可以改變的程度
我們都可以學到新知識、新技能,那么我們也可以學著改變思維傾向。我不認為大腦具備無限的靈活性,如果你有某種思維偏好,你也許能訓練自己換一種思維方式,并發現經過練習,難度會降低,但是你徹底改變潛在偏好的可能性很小。同樣,你也許能訓練自己的創造力,如果你天生創造力不強,那么可能存在天花板。
認識自己和他人的特性
主要有四種測試:MBTI、職場人格量表、團隊傾向簡表、分層系統理論。
內向與外向
內向者聚焦于內心世界,從思想、記憶和經驗中吸取能量;外向者聚焦于外部,從與人相處中吸取能量。
直覺與感知
一些人看到的是全局(森林),另一些人看到細節(樹木)。
思考與感覺
一些人決策方式是:理性分析客觀事實,考慮所有與具體情況相關的已知、可證明因素,富有邏輯性地決定如何行動。另一些人偏好感覺者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他們最好從事一些需要很多同理心、人際溝通、關系構建的工作。
計劃與發覺
一些人喜歡以井然有序的方式生活,另一些人喜歡靈活和隨性。計劃者喜歡專注計劃并遵行,而發覺者喜歡關注周圍發生的情況并適應。
發覺者工作方式從外到內,觀察情況,往前分析原因,尋找應對辦法。還會看到可以對比、選擇的多種可能性,經常因看到太多可能性而無所適從。計劃者工作方式從內到外,先想清楚目標,再想怎么做。經常看到新情況就改變方向。兩者常常難以相互理解。
創造者、推進者、改進者、貫徹者與變通者
識別不同人的天賦和思維偏好,安排工作時就能讓他們各展所長。
創造者:提出新想法、新概念。他們喜歡非結構化、抽象的活動,喜歡創新。
推進者:傳遞這些想法并推進。他們喜歡感覺和人際關系,管理各種人的因素。他們非常善于激發工作熱情。
改進者:挑戰想法。分析計劃以尋找缺陷,然后以很客觀、符合邏輯的方式改進計劃。他們喜歡事實和理論,以系統性的方式工作。
貫徹者:也可以叫做執行者,他們確保重要的工作得到執行,目標被實現。他們關注細節和結果。
變通者:以上四種的結合。能根據特定需求調整自身,并能從各種各樣的視角看待問題。
關注任務與關注目標
一些人關注任務,一些人關注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這兩種的差異與直覺型、感知型之間的差異很像。
關注目標、“設想”能力最強的人能看到逐漸變化的大局,也更有可能做出有意義的改變,預估未來的事件。關注任務的人傾向于參照已經存在的東西,做出漸進的改變,他們不會快速地偏離現狀,雖然在突發情況面前可能措手不及,但依然會很可靠。
塑造者是能從構想一路走到構想實現的人
能提出獨特和有價值的愿景,并以美妙的方式實現愿景,在眾多的質疑下依然能看保持看到全局,又看到細節。
1、極富好奇心;
2、有把事情弄清楚的強烈沖動;
3、近乎叛逆地獨立思考;
4、需要宏大別致的夢想;
5、務實并堅毅地排除萬難,實現目標;
6、了解自己和其他人的長處和短處,能夠協調團隊來實現目標;
7、同時持有相互沖突的想法,從不同角度來看待這些想法。
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人人都能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大自然塑造萬事萬物皆有目的。你最需要的勇氣不是驅使你戰勝別人的勇氣,而是不管其他人對你有何冀望,你始終堅持做最真的自我的勇氣。
無論你要實現什么目標,讓合適的人各司其職以支持你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和其他人合作的最好方式永遠都是把具有互補性特征的人搭配在一起,創建最適于完成任務的團隊組合。
管理你自己,并協調其他人實現你的目標
你最大的挑戰是讓深思熟慮的較高層次的自我管理情緒性的較低層次的自我。做到這一點的最佳途徑是有意識地養成習慣,自動地做對自己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