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來源是這樣一個故事“你發工資拉,想去買個唱片,一張10美元?,F在有兩個場景。其一,你在路上丟了10美元;其二,你買好了CD,然后摔碎了。在兩個場景里,你還會再去買張CD么?羅伯特問了一群大學生,場景一條件下,54%的學生說會,而場景二只有32%?!睘槭裁茨兀抗适潞竺娼拥氖且慧绲慕洕鷮W解釋,它說不同的闡述方式會讓人們忽視其本質上的相似點。也就是說,它認為一張價值10塊錢的CD與10塊錢是一樣的。但我不這么認為,就像那些大學生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不自覺地反對。它忽視了人性的價值,忽視了期待的價值,忽視了很多不能變成錢的價值,正如這個世界正同樣在做的。
價值10塊錢的CD因為被你買了,所以,它自然就比10塊錢貴了。就像你掙來的10塊錢比別人的10塊錢貴一樣。就像那些所有一無所獲的努力一樣。
我曾經一直這樣想也這樣做:對那些希望渺茫的事,總是要試一下,試一下,畢竟失敗了自己也沒損失了,不過跟沒試過一樣,可萬一成功了呢?萬一呢?初中的時候,我剛從外面玩回來,我知道我應該滾去讀書了,但我突然有點想玩電腦,然后我就想啊想,越想就越想玩,然后我想,要不要問一下呢?萬一可以玩呢?反正不能玩也不過是跟沒問一樣。然后我就問了,我爸說不行;我就求他,還是不行;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行;我引經據典,不行;我里個去,就是不行!然后我就悶悶不樂地回房間了,越想越不爽越想越不爽,結果一晚上除了不爽什么都沒干……所以試了跟沒試是不一樣的。就像站在原地跟跑了一圈回到原地是不一樣的,你氣喘了,你心虛了,你臉紅了。就像沒談過戀愛跟失戀是不一樣的,你被甩了,被甩了,被甩了。就像一張價值10塊錢的CD跟10塊錢是不一樣的,它碎了,它碎了,它碎了。
所以這世界上很多看起來是一樣的,其實不一樣的,很多看起來不一樣的,確實不一樣的。所以不要輕易去試一下,你以為你只是隨意地無意地,其實你把整個自己都扔進去了。
但我還是會經常跟自己講:要不要試一下呢?反正失敗了也不過是跟沒試一樣??扇f一,萬一成功了呢?然后我就義無反顧地做死了?;蛟S,這涉及到了更深刻的問題。關于夢想之類的,關于自欺欺人之類的,關于犯賤之類的。
如果地上有10塊錢和一張CD,我只能選一樣,我會選錢,因為錢可以買我自己的CD。
如果有人送我10塊錢或一張CD,我會選CD,因為CD會唱歌。
我想,
每個價值10塊錢的東西跟10塊錢的價值都不一樣;
我想,
每個人口袋里的10塊錢的價值,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