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一共讀了67本書,比去年少了,臨近畢業,各種事務纏身,這一學期總共看了不到十本。這里挑了一些很喜歡和欣賞的,因為有些書看過了也是浪費時間,不列也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和類比較多和雜所以決定學別人分個類
1.文學類
這類比較多,有二十多本。大多集中在幾個作者,也算是試著為自己發現之前不曾見過的新大陸。
莫言:我很喜歡他的《豐乳肥臀》和《生死疲勞》,而且后者還出人意料的帶有科幻色彩。而且我覺得有很多人是對莫言有一定的偏見。
毛姆:也是這一學期新接觸的作家,看他的書可以上癮,幾乎是一口氣將他主要著作讀完,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刀鋒》,倘若喜歡讀書的話,那么錯過毛姆算是一種損失。
余華:之前也只接觸過他的《活著》,但這一學期惡補了一下,很喜歡《兄弟》、《許三觀賣血記》和《第七天》,小說中算是不錯的。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作何偉,是98年來到中國做到江陵做支教的外國記著,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見證了中國快速發展,而且我覺得他對于中國的認同和情感要強于大多數的中國人,主要有三本《江城》、《尋路中國》和《甲骨文》,如果說前兩本是對作者所見的描述,那么后者便是經過細致的研究,包含了各個角度去研究中國,簡言之,頗有深度。而且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關于中國漢字的簡化改革的原因,總之讀了很值得。
最后貼一些不按作者分類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英國病人》書和電影都非常喜歡,古龍的《歡樂英雄》誰說英雄不歡樂,我們的英雄就是歡樂的!和《三少爺的劍》三少爺之所以無人能敵是因為不管對手如何他都是全力以赴!作為一個第一次看武俠小說的boy覺得真爽。《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你》非常暖的一本書,韓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楊絳的《我們仨》、《傾城之戀》《局外人》、《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2.歷史類
大概讀了十幾本,這里只列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
張宏杰:因為是經常在羅胖的羅輯思維中被介紹和推薦才入了坑,結果完全沒有失望。我覺得他的《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是可以與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相比的,還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國皇帝的五和命運》,寫得很通俗又不失深度。他所描述的楊廣、王莽……完全是刷新了我從歷史書上對他們的認識。
《全球通史》、《人類簡史》、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都是惡補歷史的集大成之作,但是對于中國史方面我覺得還有非常大的空白去填補。此外茨威格的《人類群星璀璨時》,溥儀的《我的前半生》我對于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一直有很復雜的感情。《中國人盜墓史》我是覺得相當有趣,還看了兩遍。
3.動物、童話類
《藍熊船長的十三條半命》被最后那一句“生命太寶貴,不能任憑命運支配”感動到了,雖然有40萬字,但我還是覺得看了超值。《綠山墻的安妮》無時無刻的活力對世界充滿好奇,上一秒快樂,下一秒就可能悲傷,心直口快,晶瑩剔透,很好的充值一波正能量。《黑駿馬》看的英文版,對這本書的感情很復雜。《我的媽媽是精靈》心如果變沉了,就會從樹上掉下來,變成人。《失物之書》,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場》和《1984》是類似反烏托邦,和《娛樂至死》對比著看很有感覺。兩種極端,而后者更可能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杰克倫敦的《白牙》和《野性的呼喚》是他的書中我能記住的兩本。
4.思考類
那些本以為是雞湯,看過后超過我預料的書。
《把時間當朋友》、《少有人走的路》作者當了幾十年的心理醫生,比國內的雞湯書要強很多。《愛的五種語言》不需要多聰明,只要學會對方的語言,讀懂對方的需求而不只是發泄自己的情緒……,《蘇菲的世界》大愛,不解釋。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民主的細節》,都是做過筆記的書。《富蘭克林自傳》牛逼的人物不是一天兩天就變成的。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你一定猜不到1988是一輛自行車。余華的《十個詞匯里的中國》。
? ? 2017暫時也沒有什么計劃,就想試著寫一些書評,雖然說現在不知道要如何開始。我只是覺得人不能夠停下學習,要時常給自己注入新的東西,書、電影、新的技能……,不管怎樣要提醒自己當一段時光過去,回頭望去時,自己盡管被生活所拖累,但也沒有任憑自己碌碌無為,不要說“我本可以……”之類的話,做不到就不要做,能做到就不要輕易放棄。時刻記著那句“生命太寶貴,不能任憑命運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