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現在的確切時間,你只需要拿出手機看一眼就可以了,今天是2019年3月10日13點50分,對于習慣如今生活的人來說,時間就像是人在呼吸一樣簡單。平常,完全不值得為它寫上幾個字,但在100年前,時間卻是文明的見證者,時刻的逐步確定,也正好逐步反映了文明進步的軌跡。
美國著名記者白修德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抗戰的故事。其中他在去往延安的時候經歷了許多中國的農村,記載的事大概都是我們常聽說的中國農村的舊貌,其中有寥寥幾句寫到時間的故事。他寫到“我還發現,在這些村莊里壓根沒有時間。在任何村莊,我若是想跟戴表的村民對下時間,校準自己的手表,那么問完兩三個人,絕對不會得到相同的答案。每個村莊都有自己不同的時間,決定權在縣長。比如說,同一個時間,這個村子是中午,在別的村子可能就是早上十一點或者下午1點.....整個中國,除了城市,只剩下一片漆黑的夜,在這里,沒有任何能準確標記時間的東西”看到這段文字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準確的時間之于人類活動的意義,反正長久以來的人們一直是這么過著的,時間準確與否又有多大的關系呢?后來我想,一定有什么樣的因果關系是被我忽略了的,以致于我如此輕視時間。
白修德說,中國農村的時間取決于縣長。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讓我想起了指鹿為馬的典故,雖然本質上無論他們說什么,都改變不了馬是馬,鹿是鹿,太陽東升西落的事實,但如果時間這個東西都取決了縣長,那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是否也都是縣長說了算呢?比如度量衡這些,原本的一斤糧食在縣長口中只剩下半斤,原本要交5個人的口錢在縣長口中變成了10個,那些本就懵懂無知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反駁,信息智力的不對等讓被剝削的人連反抗的權利都不知道如何行使,于是乎子子孫孫,一輩子又一輩子的昏聵直至無窮期也。
我在想,如果找一個詞代表文明,那么這個詞語應該叫做“秩序”,天下萬物,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那就是秩序。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有一種標準,讓我們知道為什么是對,為什么是錯,這種力量就叫做“文明”。文明這個詞聽著很宏大,人類與之相比何其渺小。文明兩個字又很模糊,你很難在朦朧之中抓緊它的內核,以致于人們往往畏懼其宏大朦朧,避而不談。但正如祖沖之不斷把一個圓分割為正多邊形一樣,我們也可以將宏大的文明細化為無數的標準,并告知人們,盡可能讓所有的人參與到這個文明之中,文明就不再是以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慢慢變成一個可操作的具體化。
時刻的確定就是最基本的一個標準,當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個標準,文明自然而然就進步了。當時間的決定不再取決于縣長,這就是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