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透露,體育課要布置家庭作業,每個學生至少要參加過1次體育競賽等將是中小學體育課程的一個重大改革方向。
他還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探索如何把學生體育鍛煉、體育課效果納入到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中,以及納入升學和評優評獎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里去。
體育課也要留課后作業
10月29日下午,教育部在武漢召開專場新聞發布會。
王登峰稱,推動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一個重要方面是要真正開展全員參與的體育比賽。
“很多人上了14年體育課后,都沒有參加過一次體育競賽。我們現在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至少參加過班內的比賽,這將是體育與健康課的改革的一個巨大變化。”
他還談到,另一個改革方向是讓學生不僅要學會體育技能,全員參與經濟活動,同時要有常規的課余訓練。
他認為,語文課等文化課教完,要布置課后作業來鞏固,體育與健康課上學會的運動技能,也需要課后訓練和鍛煉,因此,也要留課后作業。
據王登峰介紹,目前體育教育屬于教育中的明顯短板,這個明顯短板包括了場地、師資、經費、扶持等方面,同時也缺乏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政策和機制。他表示,這些短板下一步將要重點補齊。
將體育鍛煉納入學生的整體評價體系
如何補齊上述短板?
據透露,一個重要方向是學校體育工作要在全過程中對師資、場地、經費、扶持政策等相關工作作出評價,還要對體育工作的效果進行評價。
具體效果將體現在學生身上,比如學生否享受到了運動的樂趣,體魄強健是否實現,健全人格、錘煉品質有沒有變化,
“學校體育的效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將會成為下一步學校體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要盡快完善對學校體育的評價體系。” 王登峰表示道。
如何激勵學生發自內心地拋開各方面壓力,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并堅持每天鍛煉,積極參與競賽?
王登峰說:“必須在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里面增加這一部分,才有可能實現。”
他表示,目前,教育部也在探索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地位不夠的局面。
下一步,將重點探索如何把學生體育鍛煉、體育課效果納入到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中,以及納入升學和評優評獎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里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教育部曾多次對中小學賽杯做出規范,要求從嚴控制、嚴格管理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原則上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競賽活動。獲批的競賽,其比賽結果也不能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
另一方面,則積極推動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鼓勵學生參與體育競賽。
此前,官方就曾提出,作為學校體育改革探路工程的校園足球賽與運動員等級評定將掛鉤。在校際、校內、選拔性競賽和出國交流比賽四個層級上,制定運動員等級要求,表現優秀者可獲得“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在升學方面將得到直接的扶持。
這也意味著,在中小學升學和評優中,以校園足球為代表的“體能競賽”或將取代以奧數為代表的“腦力競賽”,或成為未來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
體育參與學生的評價體系過少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評價體系還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用分數、等級、獎證來選拔學生。體育在孩子的升學過程中起到作用遠不如文化成績、藝術特長,導致在學生的評價體系里只占少量部分。
在孩子的升學道路上,與體育相關的有特長生、體育中考、體育生等等。
特長生招生:原本是給部分有特長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升學選擇和錄取優惠,以關注其興趣發展,但是,現在小升初特長生招生和中高考加分一樣,都存在被異化為“特長教育”的問題。
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希望通過取消特長生招生,讓大家產生不再重視學生個性和培養學生特長的錯覺。
體育中考:對于中考的孩子來說,體育還是非常關鍵,成績直接納入中考總成績里。但更多還是關注身體素質考核,初三考生和家長往往通過考前突擊和平時體育課上鍛煉就能滿足。
體育生:絕大部分學生的體育不需要參加高考,只有少量的體育生、體育特長生需要高考。截至2018年3月30日,教育部共宣布全國高等院校2,879所,而專業的體育院校只有14所,連零頭都不到。
升學面前,體育為何總“犧牲”?
由于,體育參與學生的評價體系過少,除了一些計劃以體育特長作為名校“敲門磚”,以及打算報考體育院校的孩子,其他孩子上學后面臨升學和課業壓力時,體育往往成為諸多“班”中的第一個犧牲品。這是為什么呢?
1、體育很難帶來直觀效果
家長們認為,相較于以奧數為代表的文化課、以鋼琴為代表的藝術課,體育課很難帶給孩子成績、考級、升學上的直觀效果。即便體育已在中考成績中占有一定分數,但更多還是跑跳投等身體素質考核而非技能考核,考生和家長也往往傾向于考前突擊而非長期訓練。
2、體育并沒有完整的考核體系
除了直觀效果外,還有體育并沒有完整的考核體系。以奧數為代表的文化培訓,小學有奧數考試、初中有數學聯賽、高中有五大學科競賽等;以鋼琴為代表的藝術培訓,也有考級等體系為支撐,分業余級別和專業級別。而體育培訓,并沒有并沒有完整的考核體系!
3、體育培訓行業問題重重
目前體育培訓行業有兩大問題:首先是人才缺乏,尤其是又懂體育又懂教育,以及了解家長消費心理的專業運營人才;二是教練員水平良莠不齊,沒有資質審核。當一個培訓行業問題重重,總是很難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4、社會認可度低
目前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考、高考、招工、考公務員等等,還沒有認為體育是一種能力,如果說我們整個社會認為體育是跟奧數、英語一樣的能力的話,那么家長、孩子就不會“犧牲”體育課。
中國體育課上幾種怪現象
體育只有中考,沒有高考,導致學生在體育中考結束后將不再繼續練習,造成體育鍛煉的中斷和社會對學校體育的不重視,以至于在體育課上幾種怪現象:
1、同為國家核心課程,待遇大不同
同為國家的基礎課程,體育課是唯一從小一到大二14年的“重要”課程,然而高考沒有“體育”的事兒了…
2、體育課,沒有課后作業
體育課,幾乎沒有家庭作業;但其它課程,幾乎天天回來做家庭作業,每天晚上都十點、十一點的。
3、戶外運動變成了室內養生
以“經風雨、見世面”的戶外運動,變成了不見天空、不見陽光的室內“養生保健”課。一味遷就滿足學生興趣而沒有搭配體能訓練的體育課往往會忽視學生體質。
4、體育課缺強度
“野蠻的體魄”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少了,“文明其行為”的溫和運動越來越多了。美國University of?Illinosi朱為模教授在南京坦言,中國學生體質下降,缺的是強度體育,他認為體育課至少要有50%的時間是中、高強度。
5、重運動興趣、輕鍛煉效果
學生興趣成了選擇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而強身健體的時效性、系統性、科學性被置于腦后。
6、體育課穿牛仔褲扔未覺不妥
大學體育課上,“牛仔褲”比比皆是,學校沒有覺得不妥、老師沒有覺得不妥、學生沒有覺得不妥。
7、智力游戲項目進體育課堂
臺球、象棋、圍棋、橋牌、釣魚等“智力游戲項目”,堂而皇之地走進了體育課堂。
8、取消長跑,卻熱衷于辦校園馬拉松
體育課上不組織、不引導學生長跑,校運會也很少有5000米、10000米的比賽項目。然而一窩蜂的舉辦“校園馬拉松”卻是一頭的勁兒。
當然,按照王登峰司長透露的體育改革的方向,以上8個問題,或許大部分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大家對于體育改革有什么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