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反思?
昨天韓國隊2:0擊敗衛冕冠軍德國隊。第一個進球是在91分鐘左右,剛開始被判了越位無效,但智慧的裁判借助清晰的回放重新審視了這個進球,然后重新做出進球有效的判斷。也是因為這個進球,讓德國亂了陣腳最終出局,而對于韓國對,雖然也出局了,但足以載入史冊。這個回放的過程其實和我們人類大腦的反思過程有相似之處。
反思不同于總結,后者是對結果的分析,前者則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分析。
比如,如果要寫出10W+的文章,就不能只是天天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看大咖《10W+文章技巧》。更好的辦法是類似如下的反思:
- 文章為什么訪問量低,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 哪個環節改進可以增加訪問量?
- 寫的這些對讀者真的有用嗎?對多少讀者有用?
……
如此不斷復盤、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所學、所得。
為何反思?
人類大腦的第一運行機制是:
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這個說法一點都不夸張,因為是人類遺傳基因決定的。基于此,看看人腦的思維、行動路線是什么樣的?
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很多 情況下,我們總是把假設當成實事。比如古人會把雷電的可能假設之一——有雷公電母主宰——當做實事,進一步產生祭拜等行為。
反思則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的過程,反思可以讓我們更接近實事甚至真理。
蘇格拉底甚至如是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過”,可見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
我們經常會“不假思索”的做出某種行為。或者憑借直覺;或者看別人這么做;或者我們曾經有相似的經歷,當時采取了這樣的行為,后來便延續下來了。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一種假設,而假設是我們基于經驗對實事的解讀形成的。
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假設都是偏離實事的,而反思則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知識誤區、不斷校正假設。
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反思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聯想和聯結,有時會縱橫交錯的將過往經驗、經歷進行鏈接,這個過程能夠幫助我們對孤零、分散的經驗進行重組,從而產生新的知識。
反思是一種很好的反饋
很多人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又多少?如果用反思日記來踐行里面提到的七個習慣,則成果肯定不一樣。通過每天的工作、生活中的事件,我們會更清晰什么是“以終為始”?怎么樣才算“積極主動”?在合作中用到了”雙贏思維“了嗎?……
如何反思
反思如此重要,頻率越高越好。建議每天都進行反思,這樣堅持1年,成長效果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你可能會問,有難么多要反思的事情嗎?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親測有效的幾個方法如下:
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比較重大的事都是又一個個小事構成,比如要完成一個項目的公關,除了技術、案例、資金等能看得見的因素,更有溝通技巧、臨場發揮、心態等小事件因素,這些因素會具體到每天的工作、生活中,通過反思,見微知著。
我最近的反思都是以開會、溝通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入手,通過反思,發現矛盾產生的原因,判斷自己的假設與實事的差距,不斷校正,從而提供更多的視角理解對方。通過每日更新反思日志,能夠讓相關人看到我對他觀點的分析、認可。自己在進步的同時,加深了同事之間的相互理解,可謂是一石二鳥。
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我們讀書就是讀別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而最好的書,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
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自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于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