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三的老家,飯店打包剩菜叫做“折菜”。一盤剩菜,甚至幾盤剩菜折疊在一個袋子里,顧名思義:“折菜”。時尚點叫做:“光盤行動”,但“折菜”另有學問。
一家人聚餐吃飯,都在最后“折菜”。
剩條魚,折給老年長輩吃。年年有魚,延年益壽。
剩排骨,折給仕途、經(jīng)商的吃。步步高升,生意興隆。
剩牛羊肉,折給熊孩子吃。長身體。
虎三的母親每次都會折一袋饅頭。原因很簡單,自己不會蒸。
紅白喜事吃飯,折菜卻是見機行事。
若是一桌熟人,“折菜”總會互相謙讓。
比如:“王姐,這盤整雞沒怎么動筷子。你帶回去吃吧?”
“不用不用,你帶回去吃吧。”
“那好,我?guī)Щ厝コ浴!?/p>
再比如:“李哥,你老婆這幾天出差,家里沒人燒飯,這份牛肉你帶回去給孩子吃吧?”
“行,那我?guī)Щ厝ァ!?/p>
若是一桌生人,那就先下手為強,但文明還是要講的。
首先,觀察上菜的進度。一般燒餅、饅頭、面條此類主食上過桌,后面就只剩果盤。此時就會有人開始很隨意的轉(zhuǎn)動圓桌上的菜。你以為是在轉(zhuǎn)想吃的菜,其實是為“折菜”做準備。其次,客氣話還是要說的。比如:“這家飯店的菜味道真不錯,我?guī)н@道菜。”
菜盤子轉(zhuǎn)到就是折到。但半路“被劫”,也是常有的事。
比如:老王盯上桌對面那盆燉雞,于是有說有笑的轉(zhuǎn)動桌盤。可眼看就要轉(zhuǎn)到自己面前,卻被坐在上峰的老李連雞帶湯折完。真是天時不如地利。
更有勝者。有些“折菜”的人既想占便宜,又怕丟面子。
比如:老趙吃飯“折菜”很是兇猛,經(jīng)常盤盤光。可是礙于面子總會笑著來上一句:“我這是帶回家喂狗。”每次遇上,虎三都會食欲大減。
再說說公款吃喝。這種飯局沒人“折菜”。
為什么?喜歡吃哪道菜,直接再點一份帶走就是了,何必吃剩的呢?
隨著物質(zhì)生活逐漸豐富,“折菜”帶回家喂狗不再新奇。逐漸真是回家喂狗。
虎三的四姨在郊區(qū)有個老院子,多半變成倉庫,喂了幾只看門狗。
每次家庭聚餐,大家都會“折菜”帶給四姨,送到老院子喂狗。時間一長“折菜”喂狗變成習慣,甚至“逢吃必折”。
前幾日,虎三家在飯店聚餐,正好趕上承辦婚宴。一家人聽著喜樂吃的開心。飯末,按慣例開始“折菜”喂狗。
“唉,虎三。你看隔壁包間吃喜宴的人走完了,菜剩好多。”
“怎么了,大姨,你不會想去別人桌上‘折菜’吧?”
“折了,帶給你四姨喂狗。”
“不好吧,萬一吃飯的人還沒走怎么辦?”
“走了。你看,在樓下坐車呢。就是回來,一點剩菜不會介意的。一會服務員來還是倒掉,不如給你四姨喂狗。”
由于剩菜太多,虎三的大姨從走廊撿來一個空酒箱,把菜放在里面。虎三很不情愿的抱著裝滿剩菜的酒箱,做賊一般。“折菜”的底線又一次被刷新啦。
走出飯店,虎三終于松了口氣。此時幾個醉醺醺的中年人從飯店追上來。
“別走!剛才你們到我家的包間‘折菜’,我的手機忘在桌上了,交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