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年畢業開始,加上實習,四份工作離家都很遠,每天至少有兩個半小時浪費在路上。其實說起來也不算浪費,因為乘的是地鐵,不太顛簸也不怕堵車,算好時間后就能心安理得的在路上看會兒書。兩年多的時間,在路上大小也看了一百來本書了,有的看完一遍就堆在書架的最高層,有的還會反復看。可你要問我,從這一百多本書里面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我反倒回答不上來。這么一想,即便是那些反復看的書,對我來說,它們的命運和被堆在書架最高處的書其實沒差。
我不太愛思考,這點兒很致命,等我反應過來時已經有點兒遲了。好看的本子買了不少,讀書筆記卻連兩本都占不滿,慚愧。有時候碰到對胃口的書,邊讀邊拍大腿:寫得好啊寫得妙,故事情節呱呱叫,可轉眼就放回去了。一個字:懶。懶于思考,懶于將腦海中的想法寫到紙上,總覺得存在腦子里就夠了,還以為自己的腦子長著一個好幾T的大硬盤呢。這點兒在讀歷史類書籍表現的尤其明顯。雖然不是歷史專業,總覺得文史哲不分家,興趣來了也會買套世界史中國史之類的回來。看是會看,可是轉臉忘。要知道歷史這東西和小說不一樣,不梳理起一套連貫的時間線根本沒法看,零碎的吸收反而容易把以前存在腦子里的東西都打亂。回想起來記憶高峰大概就在高中的歷史課了,如今書讀得越多,反而還越不如高中。就是因為沒有系統地學習,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是大忌。
有時候看著占據一面墻的書架和塞得滿滿當當的書,又喜又愁又悲。喜的是自己好歹還比別人多讀一點兒書,總算是點長處;愁的是這些書有多少是看過就忘,只有我自己知道;悲的是盡管我意識到了不能這樣下去,卻依舊重復著錯誤的模式。而有些書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忘,連我自己都被搞糊涂了:買這么多書除了占地方,還有什么用?想來想去大概就是收集癖,和別人買游戲買包包一樣,看到好的就像買下來,哪怕供在書架上不吸收一點兒精氣,也算是對得起自己了。這種心態已經存在很久,我想著改,但每次只改一點點,效果不明顯,自己心態也越來越焦慮。
說到心態,自己是個典型的急性子,任何事都等不得,看書也是。曾經有段時間還抄過心經,希望能讓自己性子別那么急,遇事平靜一點兒,然而沒什么效果,兩個月后作罷。總聽人數讀書能清心靜性,回想自己也讀了這么多年書,性格也還是沒改變,尤其在畢業以后,焦慮浮躁更是如影隨形。除了睡覺,整個人完全沉不下來。一方面想把說這話的人拎出來揍一頓,一方面又想把自己揍一頓。歸根結底總不是書的錯,而是自己太浮了。后來想明白了:與其指望著時間閱歷書籍讓自己沉下來,還不如自己腰上栓根繩綁塊石頭,努努力也是可以的。至于書呢,看肯定還是要看,但看之前就得把繩子綁上。
扯遠了。想說的是我們在翻看一本新書之前,不說要懷著神圣虔誠的心,至少要將它當回事兒。看完之后也別忙著將書放回書架,寫點讀后感、讀書筆記之類的,哪怕一兩百字,至少給這本書戳上個“我讀過”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