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了2017年的最后一天,這算是最適合盤點自己一年的時間了。如果說17年最大的收獲那就是在2017年堅持了(將近)全年的“老土讀IT資訊”。
“堅持每天寫點兒東西”是老土在17年初給自己設定的新年計劃之一。于是最早在2月中旬,老土就開始堅持每天發帖,最初每天只是在微信的公眾號上發,也只是將這種寫作作為自娛自樂或是與朋友的分享而已(因為老土從來也不想法兒推廣自己的公眾號,只是告訴了幾個學生和朋友,所以關注老土公眾號的也就是這幾個“內部”人)。后來有人建議老土說你可以考慮在簡書或者知乎上也發一下,反正已經寫了,只是多一次轉發而已,如果有人愿意看就看,何樂而不為呢?老土也覺得這種說法挺有道理的,于是從3月1號開始,每天將寫出來的東西一并發到簡書和公眾號上。
從3月1號到12月31號,一共是306天。既然今天適合盤點,那么老土就盤點一下。過去的一年里,老土在項目上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所以老土今天準備圖表的方法來盤點一下這306天。
過去10個月的每月發帖率變化趨勢如下圖。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過去的10個月里面發帖率的總體趨勢是下降的。這個趨勢很容易理解。因為在剛剛開始寫作的一個階段,作者的熱情是最高的,同時也是資源最豐富的階段。熱情最高很容易理解,畢竟剛剛開始新嘛!而資源最豐富主要指的是在過去的很多年里面,作者往往積累了很多可以寫出來的內容,但是隨著寫作的進展,這些在歷史上積累下來的“寫點”逐步的被消耗掉,于是每天的選題在變得越來越困難…于是便會出現無所可寫的情況,發帖率自然會下降。當然影響發帖率的不止上述因素,就老土來說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手頭項目工作的忙閑程度。項目工作越忙,發帖率自然越低,就比如這個十二月!
過去10個月信息傳播情況的趨勢如下圖所示。關于信息傳播情況,老土給了兩個指標:一個是閱讀量,一個是互動情況。其中互動情況包括評論和點贊。
由上圖可以看出來:1、雖然在簡書中文章的傳播情況受關注數的影響,但影響并不大;2、閱讀量直接決定了互動量,兩者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最初老土在簡書上是0關注,到現在將近8萬的關注。關注的增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土的文章的傳播能力,但幅度極小。老土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簡書是以“文章”為中心,而不是以“作者”為中心的。
具體表現在簡書支持“投稿”,作者可以選擇把文章投到了一個比較熱門的專輯。如果文章質量不錯,往往能夠得到這個專輯的編輯的推薦(沒有特殊情況,簡書中的熱門專輯應該主要是由簡書自己的團隊直接或是間接維護的),在得到專輯編輯的推薦后,全部訂閱這個專輯的用戶就都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關注作者的用戶比較少,這篇文章也能獲得較高的瀏覽量和互動量。這點與微信形成了巨大的差異。微信公眾號中信息傳播的能力完全是看這個公眾號的關注量。如果關注量上不去,文章質量再高也無法獲得很好的傳播。反之只要關注量上去,文章質量不高,傳播能力也依然強大。就是這一點差異讓簡書成了優質文章社區,而公眾號成了大v的狂歡。更進一步說,“簡書以優質文章為核心”使得簡書中文章的質量可以笑傲公眾號,但是老土認為這也將成為簡書的一個隱憂(甚至可能已經是“憂”了)。因為如果簡書不能幫助其上的作者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那么簡書要如何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呢?畢竟商業的主體是人,而不是文章!毋庸置疑,微信公眾號做的非常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