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元末農民起義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從朱允炆繼位到燕王朱棣“靖難”成功。一路兜兜轉轉走來,充滿了太多偶然,朱元璋參加起義只在那一念之間,燕王如果當時沒碰上道衍也不一定會下定決心反叛。
? ? ? ? 不過細看歷史發展的軌跡,這一切又是必然。元末暴政,征收各種苛捐雜稅,農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哪怕朱元璋不選擇起義,也會有李元璋、王元璋替他走向起義的終點,建立新的王朝。
? ? ? ?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碰上硬骨頭朱棣,卻沒得心應手的大將可用,只有耿炳文、李景隆這些不入流之輩。是因為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固江山,將開國良將、功臣一一處理掉。
? ? ? ? 燕王朱棣一路打到南京,篡位成功。雖說關鍵時刻有貴人相助、天象加持。根本上與他那份隱忍,那份堅持分不開。手下士兵無數次要放棄,朱棣在自己也沒有信心的情況下,依然能堅定的鼓舞下屬。他的執著,確實值得學習。
? ? ? ? 以前對明史的了解只限于中學課本以及考試材料,零零散散,不成系統。看完第一部,系統的了解了朱元璋的一生、明初四大案。通過鮮活的事件進一步認識了丞相是如何被朱元璋廢除,卻為了公務,又不得不創造出內閣,導致今后宦官專權這一滑稽的行為。
? ? ? ? 從反腐角度來看,朱元璋下了極大決心。設立《大明律》和《大誥三編》,設監察機構以及廣開言路。這些措施著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敗。但從長遠來看,他所采取的手段過于殘忍,不考慮大面積腐敗背后的根本原因,堵卻不疏,也反應了他政治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