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從工作的大樓出來,向左拐約五十米,再向左行,是一座露天的市場,以身后的小區命名為“清水灣”。很洋氣、很清新的名字,卻是最接地氣的所在。
每次當工作忙到昏天黑地,或者加班以頭暈腦脹為結束的時候,步出辦公樓,在回家之前,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清水灣市場。盡管暮色已近,市場上仍然是熙熙攘攘。紅彤彤的西紅柿、青綠的辣椒、熟紫色的茄子,還有更多的蔬菜、水果,在各個攤位上或整齊劃一,或混搭隨意,哪怕在夕陽下依舊閃著灼灼的生命之光。穿梭在嘈雜的市場中,深吸一口氣,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濃濃的煙火氣和人氣,是我愛逛市場的主要原因,這里有很強大的精神氣場,足以撫慰一顆略有些疲憊、惆悵的心靈。
對市場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少年時期。每當暑假,回到哈密的奶奶家,隔幾天就要跟隨奶奶去菜市場采購。而每次去了菜市場,奶奶總是把我安頓在某個涼皮攤位,或者偶爾是豆腐腦攤位,在我滿足的吃一頓后,她也采購的差不多了。心滿意足的我會屁顛屁顛的接過奶奶手中的一個布兜,為她分擔。而奶奶也會象征性的把最輕的那一個給我。
有時候,我也會陪著奶奶到菜攤上詢價、貨比三家、挑選、采購。能夠幫不識字的奶奶算算價錢是讓我這個當年的小學生有點得意的事,而猶記得每次奶奶總是從她貼身的褲兜里掏出一個疊好的花布手絹,仔細的打開它,小心翼翼數出帶著她溫暖體溫的塊塊毛毛錢來。
如今,清水灣市場已消失,最親愛的奶奶也離開了我們。而我仍在找尋那個可以讓我安心的菜市場。超市的壓抑,菜鋪的逼仄,總讓人很難盡興。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特色,市場總是個不錯的選擇。于是,曾經在成都的時候,臨走的那一天,我沒有去吃火鍋,也沒有去春熙路逛街,而是直奔賓館附近的菜市場。東瞅瞅西逛逛,最后還是將漢源花椒、曬干的大紅袍辣椒,滿滿兩大包興沖沖的帶回了家。在北京大興培訓的時候,吃罷晚飯無聊的緊,就溜達到了蔬果市場,稱了半斤的炒瓜子,再加幾個粉嘟嘟、圓乎乎的北京平谷水蜜桃。一個人在房間看著電視,啃著水蜜桃,滿滿的汁溢出,順著手腕往下流淌,急惶惶的去嘬,孤單的行程也變成甜蜜、有趣的回憶。
而某年國慶節在昆明,上飛機返程的當天一大早就打的沖到鮮花市場。望著比烏魯木齊當地便宜幾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價格,頭腦開始發熱,玫瑰、百合、康乃馨、滿天星,還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兒,一把一束一捧的拿。最后裝了一大箱,飛機凌晨到達烏魯木齊的時候,遇到大雨。機場大巴把我們放到木材廠站,等候出租車的時候,我把傘打在裝花的箱子上,卻顧不得自己淋成落湯雞,竟忘了其實人比花兒更怕雨。
愛逛市場,也是吃貨的本性所然吧。在西安上大學的時候,大雁塔附近有個菜市場,我買了一只小小的酒精爐和鍋子來,嘴饞的時候就去市場采購些西紅柿、雞蛋、火腿腸,和最經典的紅燒牛肉方便面一起入鍋,K書或看小說的時候,堪為黃金搭檔。
還曾記得,遠在倫敦的閨蜜婷說過,她爸爸每次去倫敦探親的時候,總會深入當地的市集進行“市場調查”,蘑菇、土豆等等挨個問,和國內的價格比較比較。每當想起,我腦海中會有一幕,婷爸爸笑瞇瞇的背著手,在倫敦的市場上,慢慢的走慢慢的看。雖然比較的是物價,而他關心的是女兒在異國他鄉生活的是否安逸。為了心愛的女兒一家子,將市場采購來的蔬菜,與面粉一起做成新疆的拉條子、湯飯,這是廚藝高強的婷爸爸在英國的幸福時光吧。
在我的心愿清單上,還有很多市集不曾去過。潮汕、江浙的市場上,會有哪些新鮮的東西,而東南亞的水上船市,澳大利亞或日本的海鮮市場,印度的香料市場,歐美的“跳蚤”市場又會有什么風光和誘人美物。
當我在別處的市集流連忘返,也有客迷失在新疆眼花繚亂的巴扎(維吾爾語,意為市場)里。曾經在真人秀旅行節目中看到土耳其的特色市場,和新疆的巴扎幾乎如一。那也是一份未料到的親切感。
市集之旅的最后,展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穿越回北宋京城汴梁,以那座虹橋為中心,加入到那時百姓過節趕集的盛況。是買胭脂水粉添紅妝,還是且將羅錦做衣裳,是找算命先生看看財運,還是樓上聽書伴小酒。哎呀呀,我已醉,休喚我回去寫文章。
有一座市集,就有一處風景。
不如留在風景里,看盡人間煙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