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的一段時間,算是比較忙碌,且不說網絡上流行的996,我曾經自己調侃,這一個多月來,自己很多時間都已經886了。
? ? ? 這個月當中,真是經歷了各種壓力、各種問題。也有朋友問我,選擇這樣的方式,究竟是為了什么?這個答案可能要在一兩年以后才方便回答呀!
? ? ? 今天的這個題目,源自一個老朋友的提問,這個朋友雖然后來表示“聽懂了”,我是清楚的,距離真正的“聽懂了”,還有很長的時間要度過。
? ? ? 恰巧的是,在工作中,在業務討論的環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與這個老朋友提出的問題相類似的問題,并且,這種問題貫穿了某些人的一生,且不曾被絲毫澄清過。
? ? ? 而,今天這個老朋友問我的問題,我也很難一句兩句說得明白。并且,在不著邊際地進行描述后。可能,讓許多人看來,就是胡扯!
? ? ? 這個胡扯,并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所引用的內容,是不科學的。而是,用一兩千字,就能把復雜的思路,嚴謹記錄下來,我只見過老子的《道德經》。在這個豐碑級別的作品,這個偉大的智者面前,我的這點灰塵,就算是被認定為胡扯,也一點也不冤枉呀!
? ? ? 好了,下面就來說說,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問題?
? ? ? 朋友:豬豬俠!出來!說說這個基因工程是不是真的很危險?!
? ? ? ? ? ? ? ? ? ——我的朋友喜好叫我豬豬俠。
? ? ? 我:你又看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了吧?告訴你微信、微信,就是要微微相信,切莫動了心思……
? ? ? 朋友:不行,你必須給我說道說道……?
? ? ? 禁不住這家伙的死纏不放,我就給他扯了一下,這一扯,且不得了,直接要點評: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這兩個可能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科技領域。
? ? ? 而且,當今天晚上,我打算把這一段對話整理記錄下來的時候,添加進來的內容,恐怕要達到“頭腦是不是壞掉了”的地步。
? ? ? 我先拋開“基因工程”不談,談一談我對這個世界的宏觀認識。
? ? ? 對于本篇短文,我可能會多次用到“自然”這個詞,這個詞如何去理解,如果各位有空的話,可以去參考《認識時間》。如果覺得太過玄乎,那么你可以認為:他代表了一切你已知的和未知的存在。可能和某些人所認為的“宇宙”很類似。“包羅萬象”。
? ? ? 我認為,在自然中,有幾個互相獨立的維度,他們互相獨立,存在影響卻不關聯。
? ? ? 第一個維度,{能量,質量}對,這一對歡喜冤家,在人類沒有研究量子力學之前,或者說,在愛因斯坦沒有提出相對論之前,沒有人把他們的關系想得那么密切。當然,最終變成“親密的一對”,我認為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那幫家伙參悟和理解得更加準確。至于這“親密的一對”究竟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內幕,有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翻閱相關資料細細品味。
? ? ? 第二個維度,{生物信息,基因}對,在人類的“終極問題”中,總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要干什么?”,在當今科學背景下,人類發現了DNA、RNA的轉錄過程,并且在解開RNA的轉錄機制后,提出了“遺傳密碼”的框架,認為許多DNA或RNA片段,是肩負“遺傳”這個偉大的任務的關鍵角色。
? ? ? 第三個維度,{認知,神經信號}對,這是所有具備神經活動,甚至廣泛到具備“電信號”活動的系統所具備的維度。就是人類的大腦所表現出的神經信號與人類的智慧之間的關系。
? ? ? 這三個對,基本上是以{信息,表現}的形式組成。
? ? ? 在{能量,質量}對中,隨著人類對質量的起源的探索,逐步意識到,質量很可能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能量的一種固化、可視化。并且,質量牽制了能量在“時空”這個媒介中的移動,質量表現得越清晰的能量體,其在時空中的牽扯與固化越多。改變他在“時空”中的相對位置(就是讓他變化運動狀態)就越難。而,“輕”得幾乎沒有質量的“光”、“電子”,都卻輕松滴以光速運動,而且是不斷變化方向的運動。
? ? ? 在{生物信息,基因}對中,生物信息,是一種“信息或故事”,通過基因的方式傳播,(暫且不說,是不是還有基因以外的方式),這種傳播,統稱為“遺傳”。不僅僅有物種的可見生物信息,還有性格、脾氣、愛好、智慧等無形信息。
? ? ? 在{認知,神經信號}對中,表述的是,智慧生物,通過“電”這個物理現象,卻能傳遞和承載大量的“信息”。而我就把這些“信息”稱為“認知”,至于如何去理解這種“認知”與“電信號”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可以參考《人類認知的基本原則和數學模型》
? ? ? 今天,朋友所問的“基因工程”,就主要與{生物信息,基因}這一對有關。
? ? ? 曾經的歷史上,有過人把人類基因普,比喻成為:“記載人類遺傳信息的’天書’”。
? ? ? 這篇“天書”的主要結構,是DNA,組成DNA的主要結構是四種脫氧核苷酸(dAMP、dTMP、dCMP、dGMP)。
? ? ? 類比到我們所熟悉的環境中:
? ? ? ? ? ? 一個細胞核內的所有染色體,就是一套記錄個人信息的“書”。
? ? ? ? ? ? 每一條染色體,就是一本自成體系的“書”。
? ? ? ? ? ? 而這本書的文檔類型不是Word、不是Excel,是DNA。
? ? ? ? ? ? 這本書中的字,由四個筆畫橫豎撇捺(dAMP、dTMP、dCMP、dGMP)。
? ? ? ? ? ? 人類發現了一些,可以修改DNA片段的方法,就是類似我們在操作Word的復制、粘貼。
? ? ? 就像每個漢字的筆畫可能繁簡不等,DNA中的每一個基本信息元素所需要的脫氧核苷酸的數量也可能不一。能夠像分解出漢字一樣分解成每一個有效的DNA片段,以及如何將這些片段加入到另外一段DNA鏈中,就是基因工程研究的內容。
? ? ? 人們發現,無目的地操作DNA片段,是沒有意義的,要想有目的地進行DNA片段的操作,并且達到“安全、有效”的目的,就必須理解或翻譯DNA的“信息”。
? ? ? 這個時候,開頭提到的“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中,利用統計學原理進行“語音識別”的程序,就被借鑒到了基因工程。
? ? ? 在人工智能軟件領域中,我們都知道,隨著統計學算法介入到“語音識別”、“計算機翻譯”領域。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的正確率有了驚人的進步。而且,所有的人工智能程序猿都知道,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程序,并不能“理解”他所識別的語音和所需要翻譯的內容。但卻可以將以聲波為載體的信息轉化為文字,或者將一種文字轉化為另外一種文字。
? ? ? 這種突破信息承載媒介、信息承載形式的“翻譯”能力,讓基因工程領域的科學家異常興奮。這樣的話,他們也可以將以DNA為媒介、以脫氧核苷酸形式所記錄的“遺傳天書”“翻譯”成人類語言。
? ? ? 所以,你會看到,今天的大數據應用領域,常常看到“基因工程”。
? ? ? 這種應用,卻是非常可怕的。盡管說,大數據的應用,使人類掌握DNA變化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這種能力的提高,卻與是否能夠正確翻譯DNA毫無關系。
? ? ? 我們在互聯網上,很容易找到兩篇字數相近、語言風格相近,但是卻風馬牛不相及,甚至信息含義中完全不同的兩篇文章。如果典型地舉例的話,就像下面的兩行文字,幾乎用詞一樣、風格一樣,但觀點卻不一樣。
? ? ? ? ? ? “我認為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會讓人類變得更加強壯”
? ? ? ? ? ? “我認為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會讓人類變的更加虛弱”
? ? ? 我們也都知道,一篇文章中,信息的表達,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平等”,往往存在著:標題、小節、關鍵點,等等關鍵信息點。
? ? ? 對于不理解這種信息結構的觀察者來說,是完全不知道這種結構的區別的。是無法理解這種結構的使用規律的。
? ? ? 也正是因為這種復雜結構的存在,并且這種復雜結構的關聯規律的存在。所以才有:人的基因與豬的基因相似度83%,人的基因和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99%,大猩猩的基因與豬的基因相似度82%。因為你不能運用基因的結構、基因的結構組合規律進行對比,就像僅僅對比兩篇文章的字數、字頻,能猜測出兩篇文章分別在說什么的比率并不高。這也是為什么99%相似的人和大猩猩的基因,卻寫的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生物。
? ? ? 當我們,樂觀地認為,采用統計學所分析出的“基因”原理,是我們已經能夠掌握和控制的時候,殊不知其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未知”風險。
? ? ? 因為,統計學是一個基于“樣本”的學科。在寫就“基因天書”的作者筆下,掌握著一種寫作規律。我們所生活的這個花花世界,是依據這個寫作規律所創造出來的。而我們的“樣本”僅僅是“正例”樣本。雖然,各種基因差異、各種生物多樣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 ? ? 但,我們仍然不知道,基因工程中,對基因片段的重組,是否是一個毀滅性的行為,因為,這種毀滅性的行為,在DNA誕生的幾千萬年之后,已經在半路上都消失了,從我們的現有世界中消失了。
? ? ? 雖然,目前有很多人爭論,轉基因食品,并不可能通過“吃”的方式影響到人類的健康。例如:人類吃了這么多年的大米,但是大米卻并不能變成人的一部分。
? ? ? 但是,在了解人類嘗試理解DNA的過程,就像一大群猴子,希望通過不斷抄襲《莎士比亞》而“讀懂”人類的語言一樣。在了解人類嘗試操作DNA的過程,由于沒有能力將DNA翻譯成可以理解的豐富含義的“文檔”,就像在不斷地抽出樓房的磚塊,卻并不能知道是不是抽掉手里的這一塊就塌樓一樣的無知。
? ? ? 你就應該不得不擔心,千萬不要讓基因工程激進,并且,不要輕易認可一個基因操作。
2017年5月15日
連云港
Wolla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