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雖然離經我們有一千多年,但我們對他并不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的美譽。這次我們穿越時空對韓愈先生進行一次采訪,相信采訪的內容對我們大有裨益。
主持人:韓愈先生,您好。非常榮幸能夠見到您,并對您進行一次采訪。之前我看過您寫的《答李翊書》,能不能給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封信呢?
韓愈:當然可以,這封書信是我給李翊的復信。李翊當年還是個學生,向我求教,并希望我來引薦,我因看中他的才華而推薦他,次年李翊中了進士。
主持人: 那么韓愈先生,我能代表廣大的寫作朋友們,向您求教有關寫作方面的幾個問題嗎?
韓愈先生微笑著點點頭:有人請教,誰不想把做人和作文的經驗告訴大家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的人,哪里能夠知道事物的對和錯呢?雖然是這樣,我還是想跟你們談談這方面的道理。
主持人:您覺得大家是為了什么目的而寫作的呢?
韓愈: 我不知道你們寫作的志向,有的人為了名利,有的人想讓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別人有所汲取,還有少部分的人是希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
從春秋時期古人開始探討個體生命永恒的意義。“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人生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我想現在年輕的寫作朋友們,多多少少都會有"立言"的志氣吧。
主持人:如何才能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
韓愈答:要想達到此境界,首先就不能指望寫文章會快速地成功,無望其速成,一切要慢慢來。寫文章不能被世俗的勢力所誘惑,除此之外,我們始終要做一個具有仁義之道的人,今天我發現街道上貼有很多標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也是一種對“仁義”二字培育的方法,文章需要仁和義來支撐。
主持人: 那您自己是怎么閱讀和寫作的呢?能跟我們詳細地談談嗎?
韓愈仔細回想:我所寫的文章,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有沒有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剛開始,我只鐘愛夏、商、周三代和兩漢的書,我只銘記圣人們的思想。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坐著時仿佛忘記了什么,行走時仿佛丟失了什么,有時候我若有所思,有時候我迷迷惑惑。我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力求革除陳詞濫調,因此寫作極其困難!
別人看我最初寫的文章就會譏笑我,但是我不在乎。像這樣過了多少個年頭,我才能識別古書中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的地方,我能辨別,直到清清楚楚地能白黑分明了,就舍棄那些錯誤的和雖然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寫文章才慢慢有了些收獲。
當我把心中的所想寫出來時,文思敏捷泉涌而來,這時候別人再看我的文章,他們譏笑我就高興,他們稱贊我寫得好,我就開始擔憂,這是因為我自己的文章中還保留了世人的見解。
又像這樣過了不少年頭,文思才寬廣奔放,就像水勢洶涌的波濤一樣。我又怕文思不純正,文思洶涌時,我便阻擋它,冷靜地反復地推敲,覺得它完全純正了,再放手去寫。
在感嘆韓愈先生的寫作之路漫長但精益求精的精神之余,主持人請求韓愈先生給我們推薦幾本書。
韓愈:寫出好文章,要行仁義之途,游詩書之源。如果讓我推薦書的話,我覺得應該多讀儒家經典,我們漫游在儒家經典書籍中,才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斷絕源泉。
主持人:韓愈先生,散文和小說哪個文體比較容易寫呢?有哪些文章的形式會被大眾所喜歡呢?我想讓自己寫的文章獲得更多人的點贊。
韓愈笑著回答:我們的思想修養好比是水,文辭和形式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水大的話,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思想修養深,長長短短的句子和抑揚頓挫的聲調都能運用自如。
訪談時間到了,主持人跟韓愈先生道了別。
主持人想起韓愈先生說起愛看兩漢三代的文章,便翻閱古籍,為我們找到了以下經典書籍:《古詩十九首》《國語》《樂府詩集》《論語》《詩經》《史記》《戰國策》《左傳》等書,孟子、韓非子、屈原、宋玉、張衡等人寫的優秀作品。
古代文籍如星漢燦爛,我們可攫取一顆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