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讀書第451天
閱讀書籍:《有閑階級論》
作者:凡勃倫【美國】
翻譯:李華夏
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
閱讀范圍:P026--P034
廣告
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經濟研究
作者:[美]凡勃倫(Thorstein B.Veblen)
從小,大人們就會教我們說不要攀比,但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攀比這件事。
攀比不一定就是指赤裸裸地炫富,還有很多有趣的表現。比如男人曬自己對某項趨勢的解讀(表達了一種對形勢的參與,形勢是“活躍”事物),女人曬下午茶曬度假,其實就是在曬時間自由度等等。
休閑與所有權
休閑與所有權是有閑階級社會結構的兩項元素,單純的不工作不能形成一個有閑階級,單純的使用以及消費也不能構成所有權,必須二者兼有之。
所有權的出現最早在未開化文明,那個男性把從敵人手中奪來女性作為戰利品,隨后又從婦女擴展到其他俘虜。所有權的概念從對婦女以及俘虜的擁有,延展到了對這些人辛勤勞動成果的占有,也因此形成了對人和物品的所有權。
所有權的根本動機就是攀比,這項攀比動機在所有權發展成為制度后,仍對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作用,并對受所有權制度影響所及的一切社會結構特質的演進上,起著積極作用。
隨著安定產業社會的形成,靠生產積累起來的財產取代了掠奪式的戰利品,而占有財富帶來的習俗上的聲譽和尊榮就變得重要了。
這并不是說靠武力掠奪或者戰爭獲得的功勛不酷炫了,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財產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于是就成為了顯現尊榮與成功的證據。那么彰顯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就成為了進入社會名流一個基本的條件。
作者在100多年前觀點,放在現在也不過時,現在的人們大多數時候對于成功的一項重要核定就是財富。
攀比的動機
物品的占有,無論是經由自己努力積極得來的,還是通過繼承被動得來的,都成為了一種博取聲譽的約定俗成的基礎。財富的占有,變成了一種讓人艷羨的行為。
這種“約定俗成”一直延續到今天,很多人都把自己人生的成功定義為擁有一大筆財富。這種心態其實與原始社會野蠻人追求更多的獵物,并沒有什么不同。
無論在什么社會,只要物品是歸個人所保管的,一個人只有擁有的物品與他視為同類的伙伴是差不多的,他才會覺得心里是平衡的;如果能比別人擁有更多,則滿足感也更多。
增進享受免于匱乏的欲望,就是動機。攀比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個人享受舒適生活的方法和消費目標的選擇。
此外,人作為執行者,本能地會喜歡參與有目的的行動,厭惡一切毫無建樹的努力。這種對成就的偏好和對無所成就的厭惡,至今仍是社會主要經濟動機。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劇情中形容一個人喪,會說他是個loser;中國人對一個人最差的評價大概就是“沒用的東西”了吧~
當人和人之間的對立到達了一個充分自覺的程度,追求成就的偏好就漸漸演變成以在財力成就上超越別人為主題的鞭策。在現代社會被認可的合法努力目標,就是與他人相比時,自己處于優勢的成就。這也就促成了人們會努力追逐成就感的原因。
當厭惡無成就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和攀比結合起來,對所有不足和所有處于劣勢的痕跡給予排斥,則會更加促進財力博取聲譽的斗爭。
在書中所指的有目的的努力,是指努力的成果必須產生令人欽佩的財富積累來表現。逐漸的,分出高下這件事情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久遠。
所以無論是網紅曬新包、微商的喜提豪車、名媛的藝術畫廊、上流人士的慈善酒會等等,都是一種通過展示財富的積累,從而展示自身社會地位或者努力結果的表現。通過這些價值,從美學或者道德角度來給自己進行等級劃分,從而滿足自己的感受。忽然有些明白為什么有些人會沉迷在游戲中,因為在游戲中攻城略地帶來的虛擬的財富積累也同樣會帶給人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比現實中來的容易得多。
有點兒喜歡上這個怪老頭的書了~
以上是我今天讀書所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