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歡逛菜市場。
有一句話話說得好,要了解一個城市,就去逛這個城市的菜市場。
愛逛菜市場的人,都是熱愛生活的。
國學大師季羨林就很愛逛菜市場。
他曾經在一篇散文中描繪過這樣的畫面:
咸肉和板鴨成排掛在架子上,肥得仿佛就要滴下油來。水果攤子更是琳瑯滿目。 肥大的水蜜桃、大個兒的西瓜、又黃又圓的香瓜、白嫩的鮮藕,擺在一起,競妍斗艷。我眼前仿佛看到葳蕤的果子園、十里荷香的池塘、翠葉離離的瓜地,難道這不是一幅美妙無比的圖畫嗎?
大師筆下的菜市場,五顏六色,生氣勃勃,讀來煙火氣十足。
記得那年,我們團隊去澳門,就專門去逛了澳門的菜市場。
那是路邊一個小型的菜市場,以賣各式新鮮的海鮮、魚干為主,很小,地板很干凈,魚的腥味也不濃烈。
大家興致勃勃邊逛邊問價格,又和家里的價格做比較,時間太久了,現在也記不得是便宜還是貴。只記得,當時看見菜市場賣鮮花,一朵朵一簇簇,繽紛絢爛,好驚喜。
想像當地主婦買完菜,轉過來捧一束玫瑰或者康乃馨,或者別的鮮花回家,插在花瓶里,美好的一天就開始了。這天,就算有多大的委屈,都可以借這花,煙消云散。
今天早上去買菜,菜市場外邊的小道邊,蹲著各路小販,都是拿自己種一些農產品來賣。
有青翠欲滴的油菜、金黃的南瓜、顆粒飽滿的玉米、一顆顆小雞蛋,特別小,據說是雞下的第一個蛋,靠墻那邊,還有人拿竹筐賣一些小魚,是住海邊的漁民自己捕的,往里一些,有早點攤,賣各式各樣的早點,有當地人喜歡的腌粉、特色小吃雞屎卜子……
在魚鋪看見新鮮的燈光魚,15塊一斤,前兩天才13,現在封漁了,價格自然就漲了。
這種小魚,放姜片和油,在電餅鐺上煎,把水份煎干,3分鐘就可以煎脆脆的,整條一起咬,不帶挑刺的,又脆又鮮。
魚鋪旁邊,看見一個老奶奶,干瘦干瘦的,卻很有精神,在賣一攤白菜。本地老人很勤快,只要自己還能活動,就一定要自己干活,自己賺錢。
倒是前幾年,學校門口經常有一些乞丐,看起來都比這個阿婆強壯多了,天天在學校門口,向小學生討錢。
在阿婆那里買了兩棵白菜,4塊錢,正好一斤。又在旁邊買了一些雞爪海帶,可以熬湯,養顏。
出來看見路邊,有賣白鴿的,一只20塊,買了一只,又買了5個玉米,給小朋友熬湯吃肉。
拎了滿滿一袋,可憐拿出來的一百塊,現在已經不剩幾毛,感慨錢真是不經花。
有個網友說,她曾經抑郁癥,是天天逛菜市場,買一堆喜歡的食材,回去煮好,吃的有滋有味,覺得自己又活了。
沒有想過,菜市場還有這神奇的功能。
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生活不就是吃喝嗎?把自己的胃照顧好了,身體自然感覺能量滿滿。再不好的心情,也就散了。
趕緊回去,煮飯做菜,享受這好好活著的味道。
這菜市場,在我眼里,就是活色生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