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有些想法會若隱若現,一邊是篤定的心向往之,一邊又似有重重障礙難以跨越。
文章概要?死磕恐懼清單
徐玲—一家知名培訓機構的英語老師。醫學專業碩士畢業,本來是碩博連讀的,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了,不愿意做實驗,不愿意寫病歷,不愿意分析數據,所有醫生要做的事情似乎都不喜歡。于是,本來的博士學位也不要了,直接碩士出關。開始還找了一個與醫藥相關的工作,在醫藥公司做研發,后來直接辭職。靠著自己英語不錯,上學的時候考過托福,考過雅思,于是就轉行做起了英語培訓。由此可見,她是一個自我探索的勇士,只是探索尚未定向,不能從糾結中解脫。
“忙得沒有意義”,是她來找趙昂老師咨詢的原因。當一個人感覺忙得沒有意義的時候,就已經走到理想的大門前了。你是會徘徊之后走開,還是會叩響大門?
徐玲其實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說,她很清楚什么對她而言是有意義的。她給自己勾畫了一個理想的場景:致力于某個社會問題的研究,和一群智慧的人有著思想上的碰撞,自己的研究推動著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價值。而她如今的糾結迷茫,一切皆因恐懼而來。
恐懼的根源,是“不可能,不確定,不容易”,這是理想的三個殺手。
不可能:我怎么像是在做夢?
不確定:還有沒有別的可能性?
不容易:實現起來太困難了!
對付恐懼,先看清,就解決了一大半。
不可能,要搞清楚擔心的是什么。
不確定,分析資源,拉回到現實中,看清第一步。
不容易,是一定要面對的。容易的想法不是理想,是計劃。把不容易實現的理想變成計劃,需要勇氣和智慧。
趙昂老師讓徐玲寫下所有的恐懼,越具體越好。然后逐項問:“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會怎么樣?”一直問下去,直到她回答:“就只能這樣了。”對每項恐懼按照影響程度打分,然后把那些可以接受,可以避免,可以預防的項暫且打鉤。然后從剩余的恐懼中,找出最先克服的三項。
然后,準備死磕,死磕恐懼清單。
所感所悟
看到這篇文章,想起一些事。
我是一名熱電公司的工人,每天兩點一線的上班,每天只會接觸班上的五六個人,固定的三八制,全年沒有節假日,極其規律沒有變化的生活。心理咨詢?好像和我八竿子也打不著。
我沒有什么人脈,沒什么資源,也沒有錢。心理咨詢師我從三級考到二級,記得考完三級后,我停了一年,沒有接著考二級。我也曾經迷茫過,糾結過。我不知道自己這么折騰,有沒有意義。
有一天早上,我問自己:如果,你折騰來折騰去,付出那么多時間、精力、金錢,可你依舊沒什么改變,你依舊只是個熱電工人,你依舊上著這樣的班,依舊過著這樣的生活,你,能接受嗎?
我清楚的記得,我問完之后,竟然無法回答自己,眼淚流下來,內心莫名地絞痛,我無法回答自己。
于是,第二天,我又問了自己一遍這個問題,依舊心痛,第三天,第四天……并沒有很久,也許只有四五天的樣子,我對著鏡子,說出了那個字“能!”,是的,我能。當我說出這個字,我突然就覺得心里踏實了。
然后,我就毫不猶豫的繼續學習,繼續考試,繼續折騰……
那時候,還沒有學習生涯規劃,那時候,還不知道古典老師、趙昂老師。可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我,就是在面對自己的恐懼,面對這三個殺手——--------”不可能,不確定,不容易“。
雖然不曾列出恐懼清單,可正是那時直視內心的恐懼,讓我獲得了力量。
那時,我暫時跨越了恐懼,是的,只是暫時跨越。因為,在前行的路上,它常常會跑回來,攔在我面前,它很狡猾,很會挑時機,它會在我遭受挫敗的時候出現,它會在我感覺孤單的時候出現,試圖在我脆弱的時候逼我后退。
值得做的事情都不那么容易。當遇到挫敗,我可能還會質疑自己,在這篇文章里,我記下下面這句話,質疑時,我會問自己:
你是愿意死在追求夢想的路上,還是愿意死在遺憾于夢想沒有實現的床上?
轉彎看見
我們對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期待往往被扼殺在萌芽階段,甚至還沒有開始,就會有三種念頭:這不可能吧?一定會這樣嗎?會不會很難?我們止步于恐懼,而非能力資源的限制。干掉恐懼的方法簡單易行:具體地寫出來所有的恐懼,然后,像小學生考試一樣,把會解的題目做對,不會的,先放棄。
不可能,不確定,不容易,
是理想的三個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