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跟我分享了一篇名為《選錯工作入錯行》的文章,大意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千萬不要人到中年,才發現自己無用。
閨蜜非常有感觸,說被戳中了痛點,看完后隱隱有些焦慮。
的確,這個時代發展得太快,很多人都感覺不安全,生怕一放慢腳步就被拉下。
現在到處提倡跨界思維、終身學習。我們買了不少書,上了不少付費課程,學很多技巧和方法論。但真正用上的有多少?核心競爭力提升了多少?
事實上,如果對自己沒有清晰且深刻的認知,即使多么地勤奮和努力,也只是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心理學有一個冰山理論,一個人的知識、行為,談吐是冰山以下部分,興趣,潛在能力,動力,個性,價值觀所決定。
越是冰山底層,越難察覺,也越難以改變。一個人的成就、影響力往往是冰山底層說了算。所以,別盲目努力,先了解自己的冰山再行動也不遲。?
那如何開發自己的寶藏?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這本書里分享了一個很有用的理論“生涯三葉草”:興趣、能力和價值觀。
1/在熱愛的領域快樂玩耍
興趣讓我們持續發現新的事物,給生命注入快樂的體驗,同時促進我們主動修煉能力。
很多人認為興趣就是娛樂愛好。如果你問別人有什么興趣,一般都會回答旅游、看書、唱歌、畫畫、烹飪等。
興趣不是具體的事物,興趣是一種獲得快樂的動力。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或活動感興趣時,受到感官刺激,會產生諸如興奮、激動、愉悅的情感。越產生快樂的情緒,我們就會更加投入,并且印象深刻。
有很多人不太相信興趣能變成工作,說那只會毀了自己的興趣。其實只要了解興趣產生和發展的原理。是可以把興趣和工作進行結合。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提到興趣的三個發展階段: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和志趣。
第一,當我們被某事物刺激,獲得了快樂、興奮等感官體驗,興趣便產生了。
但這時候這個興趣極不穩定,很容易轉移到另外一個產生更強烈刺激到事物上。只有感官刺激的興趣都很容易變成三分鐘熱度。
第二、在感官刺激還沒消退的時候,盡快向思維與認知發展。簡單來說就是深入了解這個領域,使自己的感官興趣發展為自覺興趣?。
比如你是個吃貨,尤其熱衷烘培美食(感官興趣),不僅自己喜歡吃,生了娃后還愛做各種好吃的給他吃(把他培養吃貨二代?)。
可能你心中曾經燃起過一絲絲小火苗——將來要開個烘培館?或者把它發展為自己的事業?
你可能會這樣做:
1、主動學習烘培知識;
2、腦洞大開,創作新品,總結方法和經驗;
3、融入自己的思考,觀察生活,舉一反三;
4、通過社交網絡跟別人分享你的成品、技巧5、經驗、甚至是你的生活方式。
當發展到直覺興趣,你在這個領域已經比一般人厲害很多了。
例如我喜歡園藝,會深入去研究澆水、土壤、肥料、修剪、陽光雨水的影響,各種花卉的習性等。
這樣我打理的小花園比一般人的好。很多朋友看到我朋友圈的曬花圖,都羨慕稱說“切花自由”了(驕傲臉)。
第三、把價值觀融入到興趣里,從而獲得持續的動力和能量 。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的價值觀是:家庭、自由、成就感。無論是開個烘培屋還是通過微博、公眾號傳遞的觀點,融入了個人的價值觀(兼顧家庭、獨立和自由地、實現個人價值),便是對我們最好的激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興趣都可以發到到第三階段,有些興趣只會停留在第一階段。有些興趣可能跟自己的價值觀扯不上邊,發展到第二階段就停滯了。
當興趣與價值觀綁定,興趣就變成一股力量,抵消前行中的阻力和倦怠,獲得持續的動力。(下文有提到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所以說工作毀了興趣的人,或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應該好好盤點一下你的興趣。
2/找到優勢獲得成就感
工作難度在自己的掌控范圍內 ,會有一種成就感 。
企業做人才盤點時,“能力素質”是最為關鍵的盤點內容,甚至花重本構建能力素質模型?!澳芰Α卑ㄈ矫妫?/p>
1、知不知道:知識
2、能不能做:技能和潛能
3、愿不愿意:意愿
知識和技能是冰山水平面,通過學習和修煉是很容易培養起來的。
比較底層的潛能和意愿層面才是最難易改變。
潛能是與生俱來的。如有些人天生樂感特別好,有些人天生審美能力特別好,有些人對數字很敏感,有些人方向感特別棒。
對于某項能力,如果在同一起跑線上,智力水平、學習環境條件是一樣的,別人有強烈的意愿,你沒有,別人比你走得更快更輕松。
優勢不僅僅是所擅長的事。真正的優勢,是指那些讓你感到自己很強大的事。
潛能和意愿都是冰山底層部分,難以察覺,需要在日常中細心觀察、反思和總結才發現到。
馬庫斯·白金漢在《現在,發現你的職業優勢》一書介紹優勢的四大標志:“成功”,“直覺”,“成長”和“需求”。
1、成功:對完成某一件事很有信心,并樂意去做。
比如,小A很喜歡游泳,并且游得很好,符合“成功”的標志。反面的例子,小B很擅長應對復雜的項目,可以安排得井井有條,順利流暢,但每次都疲憊不堪,想起下一次都會恐懼,這就屬于不符合“成功”的標志。
有能力但沒有意愿去做的事,不是優勢。
2、直覺: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件事,好像有一種力量吸引著你。
比如你第二天想做某件事,一晚輾轉反復腦袋飛速運轉,早上五點爬起來,揉著眼睛快樂地干完。
3、成長:做某件事感覺很輕松,很簡單,不知不覺時間飛逝,達到“心流”境界。
4、需求:做完這件事后,獲得強烈的快樂和滿足,覺得這才是最真實、最完整的你。
比如,寫完這篇文章后,我一點不會覺得累,反而充滿了力量,想馬上寫下一篇,孜孜不倦、樂此不彼。
了解這四點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觀察一周所做的事,尋找那些可能是優勢的標志,每天把覺得自己強大的瞬間通過日記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再總結分析,這樣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優勢。(下一篇文章可以寫寫這個話題)
大多數人認為成功離不開“刻意練習”和“堅持”。講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通過刻苦努力就能成功。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兩種人是難以成功,第一是不努力的人,第二是努力了但方向錯了的人。
不要盲目看很多書,參加很多培訓,覺得什么能力重要就去鍛煉提升。先了解自己,發現優勢再出發,事半功倍,而且做得開心哦。
3/價值觀就是人生旅途的導航儀
價值觀讓我們聚焦熱愛的領域 ,抗拒各種誘惑 ,獲得寧靜與滿足 。
我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跟朋友聊天時忽然問一句“你的價值觀是什么”。大多數朋友的回復都是以下兩類:
“賺錢,買房,生活更好一下?!?/p>
“呃……不知道啊,從來沒有想過喔?!?/p>
小時候書念得好,大人們常常夸獎我“很棒,長大后一定有出息!”那時我對“出息”對理解是:找份好工作,賺到錢買到房,嫁個好人家,安安穩穩,在別人面子活得“體面”。
慢慢的,我發現一輩子追逐這些真心累啊。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大多來自外界,那么這個人就會永遠生活在被外界挑戰的過程中。
我們成長的環境、接受的教育、想法、需求千差萬別。很多人從來不去探尋自己深層次的想法,把社會所認同的一套世俗的價值觀當作自己的價值觀。
生命中有一種痛苦,就是歷經千辛萬苦,披荊斬棘最終得到的,卻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
很多人為了事業透支了生命,努力工作卻犧牲家庭,最后換來悲劇,這些例子可不少。
因此,早日厘清自己的價值觀是何等重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價值觀體系,跟自己的價值觀連接能夠獲得一種巨大力量。
這股力量驅動他們聽從內心,做決策時獲得指引,堅持不住時輸送動力。他們體驗生命中的自由自在,在進入生命終點時可以安息。
如何找到自己的價值觀?網上可以找到不少方法,甚至有免費的測評。比較流行的一種是為自己撰寫墓志銘,或參加自己的追悼會,希望人們對于自己有什么評價。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以下幾個問題:
你是個稱職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或親友嗎?
你是個令人懷念的同事或者伙伴嗎?
你希望他們回憶你的哪些成就和貢獻?
你希望對周圍人的生活施加過什么樣的影響?
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獲得的評價,就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東西,那就是你的價值觀。
4/趕緊來一次自我探索吧
先別著急趕路,探尋一下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描繪一下想成為的樣子。深刻的自我認知能讓我們更好得了解自己,發揮自己所長,做真正的自己。
以后再遇到問題或做決策時,才不會模糊,不堅定,或自我懷疑。
文章這么長,都看到這里了,不如騰出個下午,找個僻靜的角度,根據以上提到的問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我探索心靈旅程吧。
推薦書籍:
1、馬庫斯·白金漢(Marcus Buckingham) 《現在,發現你的職業優勢》
2、湯姆·拉思 (Tom Rath) 《蓋洛普優勢識別器2.0》
3、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Covey)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4、古典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系,我會及時處理,謝謝。